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 0評論 | 3913查看 | 2017-09-11 09:50:52
去產能有多重要,從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其確定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可見一斑。隨著國家對去產能進行詳細部署,煤炭去產能拉開序幕。
一年多來,煤炭去產能工作持續開展并已取得積極成效。2016年全國共退出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超額完成2.5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今年以來,煤炭去產能工作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截至7月底,共退出煤炭產能1.28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85%。
亮眼成績得之不易,在推進煤炭去產能的過程中,頂層設計的合理是關鍵之所在。“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必須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分析認為,盡管煤炭超額完成去產能年度目標任務,但其進程并不順利。“例如,面對困難和挑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始去產能動力不足,正是在政府引導下行業整體實現了大幅盈利,從而讓行業形成了共識,積極主動地配合煤炭去產能。”他說,因此要正確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減法與加法的關系,在嚴格依法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釋放優質產能,在保障產能供應穩定的同時保持煤價基本穩定,使煤炭去產能繼續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亮眼的一環。
煤炭去產能成效超過預期
煤炭去產能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取得良好成績,離不開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煤炭去產能各項決策部署。今年以來,煤炭去產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重點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統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推動煤炭去產能工作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整體工作亮點突出,成效顯著。
扭轉行業困難局面超預期。2017年在煤炭行業總體態勢好轉的背后,其盈利狀況也備受關注。根據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的監測,二季度煤炭行業利潤總額795.4億元,同比增長近17倍;煤炭價格同比上漲37.2%,而且煤炭行業價格漲幅比上季度回落2.4個百分點。由于發電量和鋼鐵產量的增加,加之基數效應的影響,原煤產量自2015年一季度首次出現同比增長,增速達到8.0%。一系列數據表明,當前我國煤炭產業已經擺脫過去幾年深陷“隆冬季”的疲軟態勢和艱難處境,運行狀況正在明顯好轉。
煤炭企業效益超預期。“今年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為1234億元,與上年同期的34億元相比,大漲了36.29倍。煤炭企業業績向好與煤炭價格上漲有著直接關系,同時也是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煤炭行業去產能政策的效果顯現。”采煤高級工程師、陜西神池礦山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連根如是說。
職工安置效果超預期。隨著行業效益的明顯好轉,企業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隱性失業大幅減少,職工欠薪欠保情況正得到陸續解決。例如,截至2017年4月底,山西省煤礦累計拖欠工資比2016年底下降61.77%。
產業結構改善超預期。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引導小煤礦關閉退出,2016年,全國退出資源枯竭、長期虧損、安全基礎差的煤礦2000處以上,其中退出30萬噸以下小煤礦1500處,全國煤礦數量下降到8000處以下。同時,長遠來看,通過統籌推進去產能、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優化布局等工作,可進一步減少無效供給,持續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煤炭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兼并重組超出預期。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正在積極推進,中央企業涉煤板塊資源開發進一步優化。據了解,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已經重組,中央煤電企業以及重點產煤省區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和煤電聯營正在加快推進。
市場秩序規范超過預期。2016年,通過深入開展淘汰落后、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煤炭市場秩序得到有力規范。
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推進,市場供需正在改善,不僅促進了行業企業效益回升,促進相關行業提質增效,也凝聚了全社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與信心。
為什么成效能超出預期?
去產能政策施行一年多,為什么煤炭去產能效果就能超預期?答案是變與不變。變的是政策的制定與推進越來越接地氣,不變的是對整個煤炭行業的宏觀把握,通過政府與市場“兩只手”協力促進煤炭行業健康發展。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煤炭去產能一年多來的實踐和取得的成效,充分說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富有遠見卓識,把職工安置放在第一位,少讓社會付出代價。
一方面,經過去年的探索和實踐,各利益相關方已達成更為廣泛的共識,政府出臺的政策舉措更加完善,責任壓力的傳導更到位,推進去產能工作的方式方法更成熟。另一方面,去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去產能工作的持續推進,可以在短期內幫助鋼鐵和煤炭這兩個行業重塑市場供需關系,幫助企業緩解經營壓力,實現效益好轉。去產能并非“一陣風”的間歇性政策,而是持續的宏觀調控政策。
作為煤炭去產能的配套任務,職工安置、獎補資金等政策正有條不紊地落實。國家有關部門圍繞落實國發[2016]7號文件,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成員單位制定出臺獎補資金、職工安置、財稅、金融、國土、環保、質量、安全8個方面的配套文件,又根據去產能推進實際,在職工安置、債務處置、資源價款返還等方面進一步細化完善了政策措施。牛犁表示:“嘗到去產能‘甜頭’的鋼鐵和煤炭企業對去產能的積極性更高、主動性更強,推進去產能的阻力也更小了。”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聯合出臺的《2017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要更多渠道籌措并落實好化解過剩產能所需資金,鼓勵企業多退出產能,要加強資金監管,確保資金合理分配使用。
最重要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在去產能過程中還探索了中長期合同、增減掛鉤、減量置換、指標交易、最低庫存和最高庫存、防范價格異常波動等制度。如在中長期合同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資委共同印發了《關于加強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保障煤炭中長期合同履行的意見》,改變了長期以來煤炭中長期合同定量不定價、沒有運力保障、沒有履約保證的情況,對穩定煤炭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牛犁表示:“通過煤炭中長期合同的信用保障,煤炭價格總體保持穩定,行業發展健康有序。”而所有增減掛鉤都必須與去產能企業簽訂協議,由新建煤礦向去產能煤礦在職工安置或資金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這有利于企業籌措更多資金,拓寬職工安置渠道,助去產能任務按時完成。
在做好煤炭去產能減法的同時,也要做好加法,即加快優質產能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有關負責人就表示,當前去產能要做好減法,把握癥結、用力得當,突出定向、精準、有度,淘汰資源枯竭和安全生產等方面不達標煤礦。同時,通過減量置換發展優質產能,實現煤炭產能有序銜接。牛犁對這一系列調控政策給予了高度肯定:“用市場化方法,通過淘汰無效產能和釋放優質產能,形成了煤炭市場的良性競爭,這也是行業內可以接受的優勝劣汰的過程。”
目前,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作用短期內不會改變,我國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能源方針也不會改變,所以煤炭去產能工作也不會是一個短期的工作。“全國煤炭產能過剩的態勢還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市場供大于求的隱憂依然存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說,針對此,一方面要堅持以煤炭智能化開采為引領,推動煤炭產業技術升級;另一方面,要堅持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為引領,推動煤炭產品與產業升級,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