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 0評論 | 4469查看 | 2013-07-15 10:58:00
兩年前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讓德國政府決定立刻退出核電,進行“能源轉向”。在能源與環境領域,德國一直是理念和技術的領跑者。而德國的政策制定者們也認識到,能源轉型涉及公民、企業和政府,只有擁有開放技術、以市場為導向且節約成本的各種措施手段,才能避免對企業和私人消費者造成過大壓力,才能確保社會對能源轉型方案保持長期的接受度。
兩年前,受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德國聯邦政府決定立刻退出核電,進行“能源轉向”。這令整個歐洲都感到吃驚。而事實上,早在2010年9月,德國聯邦內閣就通過了《能源方案》,這一方案以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為目標,并希望到21世紀中期即2050年,德國能源供應奠定在一個新的基石上擁有安全可靠、經濟上可行并對環境無害的能源供給,讓德國成為未來世界能源效率最高、最環保的國民經濟體,并保證具有競爭力的能源價格和高富裕水平。
在能源與環境領域,德國一直是理念和技術的領跑者。而德國的政策制定者們也認識到,能源轉型涉及公民、企業和政府,只有擁有開放技術、以市場為導向且節約成本的各種措施手段,才能避免對企業和私人消費者造成過大壓力,才能確保社會對能源轉型方案保持長期的接受度。
為保證能源轉型政策的實施進度,2011年10月,德國聯邦經濟與技術部和聯邦環境部共同啟動了一個監測程序,并共同起草每年提交一次的監測報告,和每三年提交一次的進展報告。這一監測程序還設立了一個獨立的專家指導委員會,為政府出謀劃策。在2013年上海論壇上,我們見到了這一專家委員會的主席,海德堡大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教授,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環境與資源經濟、環境管理”部門主任安德烈亞斯·勒舍爾(Andreas L觟schel)博士,并邀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對他進行訪談。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說,我們總是希望改革路徑在經濟上是最有效的,不要給居民和工業企業帶來過多的負擔,否則改革一定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抵制。我們必須讓德國人民看到這件事的積極意義,同時保證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要出現太多的資源浪費。”勒舍爾在談到德國的這一長期戰略是否會具有政治不確定性時這樣說道。
希望兩位能源經濟學家的對話,能為讀者們勾勒出德國“能源轉向”政策的理念和目標,以及德國在環境與能源領域如何適當利用市場經濟機制,讓最優秀的想法和技術得以貫徹。今年6月,我國在深圳試點首個碳排放權交易所,德國漸進、務實、創新的能源政策,或許能對我們進一步使用更靈活的市場體系來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帶來一些啟發。
多種目標協調一致才能達成最終的能源轉型
記者:作為德國能源轉型專家指導委員會的主席,能否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該委員會的職能?
勒舍爾:為了在2050年前實現能源體系轉型,德國政府設定了一系列長期目標。2010年9月,聯邦內閣就通過了《能源方案》。《能源方案》不僅描繪了能源系統的整體藍圖,即21世紀中期的德國能源體系,同時也指出整個轉型過程必須有一個以科學監測為基礎的機制。為此,政府每年會發布包含約50種能源轉型指標的監控報告,涉及能源安全、德國工業部門及居民能源成本等多個方面。
記者:2012年12月,第一份監測報告獲得內閣通過。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您有什么新發現?
勒舍爾:我們總是希望能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基本上,我們會逐一考察各個關鍵領域,指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已經實現的成就和仍然存在的問題。例如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我認為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而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們正在正確的道路上逐漸接近目標。從能源安全的角度看,我們可能在裝機容量方面存在些問題。在成本方面,盡管目前能源轉型所產生的成本還在一個可接受的水平上,但事實上一部分成本增加已經內含在了目前的管制體系中。
最后,從整個歐洲的層面來看,我們主要關注的問題是歐盟的排放權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Scheme,EUETS)。雖然目前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并沒有對德國的能源轉型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這是因為現在排放權交易價格還相對較低,德國的企業沒有很強的動力去進行低碳化投資。
記者:2011年6月,受日本福島重大核電站事故的影響,德國聯邦政府決定立刻退出核電,進行“能源轉向”。目前,德國在能源系統轉型方面面臨哪些挑戰?
勒舍爾:目前一個非常關鍵的挑戰是對退出核電中各種問題的處理。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更快地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一部分的化石燃料。但這并不是唯一的挑戰。我們還有其他的目標需要完成,而且多種目標之間需要協調一致才能達成最終的能源轉型。
現在還有一個主要問題是在建筑部門,我們希望在2050年前基本實現建筑零排放的目標。這不僅涉及建立太陽能光伏系統,也包括如何在建筑的供熱系統中利用可再生能源,這就關系到如何使用絕緣材料及其他手段。但我們不能只關注新建建筑,從長遠上考慮,新技術必須廣泛被應用于所有建筑,才能基本實現建筑部門零排放。這一計劃非常宏大,同時也是提升能源效率的關鍵,是實現轉型所必需的。
可再生能源當然是替代核能的選擇之一,但也僅能起到部分作用,一些可再生能源是作為中間品出現的,我們仍然離不開傳統化石燃料。
記者:最近美國頁巖氣的成功開發是實現能源自給的極佳范例,奧巴馬也想通過這一方法來促進美國的再工業化進程。在德國,頁巖氣是否也成為關注的熱點?它會否也成為德國考慮的能源自給戰略的一部分?
勒舍爾:在德國這同樣是熱點話題。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頁巖氣熱將德國企業置于不利的競爭地位,但這種成本劣勢并非由于能源轉型所引起。事實上,德國政府非常清楚能源密集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從中學到的重要一課。我們并不會在國內盲目推行類似的頁巖氣革命。我們對這一戰略仍然存疑,希望再等一段時間,到技術更成熟的時候再作考慮。對德國來說,利用頁巖氣并不是個短期選擇。也正因為此,德國政府也試著幫助這些工業企業不要由于價格因素而陷入更不利的競爭處境。這種劣勢并不能通過補貼來完全消除,僅能略有幫助,如免除大用戶的上網電價、降低電網費用等,這也只是針對全球的非公平市場行為的一種反饋。
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需要市場導向性手段的支持
記者:您提到德國現在還離不開傳統化石燃料。德國目前是褐煤的最大生產者,而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礦產煤,它的使用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褐煤為何至今仍在德國能源結構中占很大比重?
勒舍爾:如果你去看德國的電力系統會發現,煤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德國45%的電力生產來自于煤,長久以來都是這樣。從過去到現在,煤都是德國電力系統的基礎之一。確實,用煤發電不安全也不環保,尤其是褐煤。但當前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碳價格非常低,每噸CO2只有5歐元。這也就意味著將發電用能從褐煤轉向用天然氣是不現實的,或者說至少在價格上是不經濟的。天然氣價格在上漲,煤炭價格在下降,CO2價格又很低,因此我們會選擇繼續使用煤炭。
我認為德國人并不很擔心本地的空氣污染問題。例如,我們在曼海姆有一個非常大的燃煤電廠,人們對新建一個燃煤電廠幾乎沒有抵制情緒,因為他們知道解決空氣污染的種種手段都會在電廠建造時被考慮進去。但我們仍然有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去年全球的用煤量又有所增加。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我們所使用的工具是排放權交易體系,但我們又不想互相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對空氣污染有這項特殊規定,但同時又不想采取過于強硬的措施來完全排除煤炭的使用,而是想利用市場手段來調節,但市場工具過低的價格還不足以達到效果。我們需要每噸CO2大約20歐元以上的價格才能使電力企業放棄用煤。
褐煤是德國的重要資源,德國的褐煤儲量在全球排名第5,目前來看還是極具競爭力的。只要我們能把CO2排放控制在目標之內,我們不會額外采取其他措施。如果排放權交易系統在這方面沒能實現很明顯的效果,我們可能會重新思考煤的問題。
記者:那么,是哪些原因造成目前碳排放價格如此之低?如何促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