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 0評論 | 4727查看 | 2013-08-21 08:58:45
二十多棟幾乎完全用木材搭建的“太陽屋”,在切斷外界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屋里的電視、冰箱、洗衣機、計算機等生活設施,都可以通過太陽能設備提供的能量正常運行。
不久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山西大同舉辦的SD中國國際新能源展上,親身體驗到太陽賜予人們的潔凈低碳的舒適生活。
可是,在光伏產業低迷、光熱市場萎縮的重壓之下,我國如何才能邁進太陽能時代?
技術打頭陣
一方面全球整體上多晶硅產能過剩,價格急劇下降,造成企業虧損;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升溫,貿易摩擦不斷增多。這些沖擊使得我國太陽能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中國過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成思危日前表示,在嚴峻的挑戰之下,我國的太陽能企業將面臨大浪淘沙,技術先進、成本低的企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成思危指出,現在,我國的太陽能產業主要還是光伏,但其原料多晶硅的純度卻不高,這造成國產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低于國外。“國產的轉換效率平均約13%~16%,國外可以做到18%~22%。”因此,我國在多晶硅后期的提純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突破。
而對于不通過太陽能電池轉換的光熱產業,由于投資較高,我國也一直未能實現大規模應用。成思危表示,光熱產業直接把太陽光聚焦,通過載熱體、高溫蒸汽進行發電和供熱。
目前,我國在青海建設的第一套光熱發電站,裝機容量5萬千瓦約投資10億元,單位千瓦造價約兩萬元,而核電和水電的單位千瓦造價卻僅需一塊錢。
這一數字也預示著,光熱產業若想步入商業化運行,首要任務就是降低成本,而在他看來,技術的突破仍是關鍵之路。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成思危認為我國科研人員更需要去積極進行光合作用的研究。光合作用就是利用仿生學的原理,把二氧化碳、水轉化成糖類,最終變身為能源及我們所需要的產品。他說:“這項研究從技術到產業化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時間,如果我們不預先走好這步棋,以后又會落后。”
促進產業整合
“光伏行業由于2010年雨后春筍般的產能擴大,全行業虧損,有多少企業還有錢搞技術創新?”面對太陽能產業發展困局,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預測,包括光伏和光熱在內的中國太陽能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整合潮。
而他也大膽指出:“全國只需要3到5家公司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這時候光伏產業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同樣,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也認為,中國并不需要有上百家光伏企業,一定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這些企業才會通過進一步擴大規模推動創新和發展。
與此同時,工信部在《關于促進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推動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產業集群規模效應,到2015年,培育3家年產銷量250萬臺以上的龍頭企業。
對此,日出東方董事長徐新建預言,“大光熱”時代即將到來。“這將促使光熱進一步整合,產業集中度、優勢資源進一步向龍頭企業聚攏。”
與外銷型光伏產業的起伏跌宕不同,內銷型光熱產業的發展腳步堅實。數據顯示,經過近10年高速擴張,我國太陽能光熱的產能95%是在國內消化,年產值已達千億元。
有專家分析認為,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下一步太陽能產業整合將提速。在光伏產業,抗風險能力較強的企業巨頭優勢明顯。而在光熱產業,擁有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和技術實力的龍頭企業有望在競爭中勝出。
建議碳稅補貼
除了產業整合外,梁志鵬認為,電網順利地接納光伏發電,政府適當額度和方式的補貼,以及政府的市場監管,按照標準使得優質產品得到認可,劣質產品不得進入市場也都非常重要。成思危則主張對火電收取碳稅,用碳稅補貼太陽能產業。
“火電不能看它現在成本低,但是排出的二氧化碳對環境是有影響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對火電收碳稅,用碳稅補貼太陽能產業,可以更好一點。”成思危認為,如果對每度火電收4分錢的碳稅,足以支持新能源的發展。
除此之外,成思危建議,從財政支持上來看,要優先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做一些補貼,另一方面還要逐步降低補貼,迫使光伏產業降低成本。
從貨幣政策來看,由于光伏發電的還貸周期比較長,因此國家應延長貸款期限,給予適當的貸款利率。從資本市場來看,還應該支持光伏產業上市融資,另外允許這些產業在有保證的情況下發行企業債券,以使它進一步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