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午夜精品无码,午夜天堂一区人妻,无遮挡色视频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中控集團董事長金建祥:專家型企業家樣本
來源:杭州日報 | 0評論 | 15140查看 | 2013-10-18 23:17:00    

  比約定的(de)時間早半個小時,金建(jian)祥(xiang)已經在(zai)他的(de)辦(ban)公室里(li)。


  那(nei)是(shi)個沒有什么特(te)別裝飾的房間。辦公(gong)桌后有兩個書櫥,可主人并不介意里面(mian)空了大半(ban),里面(mian)也沒有可以(yi)顯示主人博學或(huo)是(shi)身份的巨(ju)著。


  金建祥的身份是中控科技集團董事長。20年前他加入這家公司,目前中控已成長為中國工業控制行業的老大,“市場份額已經占到15%”。它超過的對手包括美國的霍尼韋爾、艾默生,德國的西門子,日本的橫河。不過,這份光榮是行業內部的事,在大眾層面,中控并不是那種充滿傳奇故事的企業,也不會讓金建祥成為那種明星企業家。


  金建祥50歲(一位員工特意強調他的生日是在年底,所以1962年出生的他是50周歲),作為一名企業家,正值當年。但他卻在思考提早退休這個問題。“馬云50歲退休了,我55歲退休行不行?60歲呢?我肯定不愿意干到70歲的。”

  退休有個人的考慮,因為這個行業工作壓力很大:幾乎每天都要爭取新的項目,面對新的客戶、新的需求。同行見面開玩笑,都說下輩子一定不能選這個行業。

  還有則是對企業發展的規劃。現在跟美國、日本等國的企業家比,中國大多數企業家比較年輕,如果自己早點退休,年輕人就有機會,“40歲的人做不了事嗎?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沒有機會。時勢造英雄,有機會鍛煉,很快就像模像樣了。”

  說此話,和金建祥的創業經歷有關。

  辦公司,更重要的是尋找市場需求

  1993年初,金建祥剛過30歲,還是一名浙江大學的老師,利用業余時間做自動控制系統,只是當做一個興趣愛好。“那個時候壓力不大。因為成功自然好,不成也沒有關系。”

  但是他很快發現辦公司,技術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尋找市場需求,樹立品牌,做好產品,提供優質服務。對控制系統來說,投資金額并不起眼,100億元的總投資量,控制系統大約只占1個億的份額。但它又很重要,其他所有機器設備都要靠這個控制系統保障運行。所以就是白送給人家也不要,因為用戶已經花了那么多錢,不會為了省一點小錢而去冒這個風險。

  當時中控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就是先做中小企業和中小項目。很多中小企業主并不懂自動控制系統,所以對價格便宜的國內產品,似乎更容易接受;同時,同行的幾個國外大公司對國內中小企業也不夠重視。于是,“整個90年代,我們就靠中小企業的需求,帶動了我們的發展。”

  當時也只能這樣了,企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養活這個公司,謀取到比較好的利潤,能夠把人培養出來。2005年以后,中控開始戰略轉移,把重心轉到大企業大項目上。

  關注失敗者,找到教訓

  大概是做過老師的緣故,金建祥有足夠多的話題,而我往往只需要坐在那里聽他說就行了。他聊起移動互聯網,諾基亞就是因為沒有看準智能手機這一波發展的勢頭,結果被蘋果和三星超過了,現在要翻身很難;微軟和英特爾現在看起來很有可能風光不再。

  作為一名企業家,金建祥更關注失敗者。這大約和他所處的時代與行業有關,“一旦不行了,很快就會垮。首先人才流失會非常快,人才競爭很充分,人總是往高處走,沒有多少人會眷戀走下坡路的企業;其次,在新的領域如果喪失了先發優勢,要想贏得比較優勢幾乎不可能。”

  在失敗者身上也能找到教訓。比如有人說企業不能年年高速發展,也許每年20%-30%的增長速度是合適的。金建祥就很認同這點,中控的發展速度也基本控制在這個范圍內。“有很多領導希望中控發展速度可以再快些,但我覺得這個速度是合適的。”一方面,企業發展速度要和各級管理人員能力的增長相匹配;另一方面,這個速度比同行快一點,中控可以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這已經具有競爭優勢了;最后,這個速度和市場發展的速度大致相當,可以留足夠的空間給競爭對手——如果沒有競爭對手,企業就沒有進步的空間了。

  公司發展要適應環境的變化趨勢

  最近,金建祥在省委黨校講課,主題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技術人員”。他聊得最多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個企業技術決策的核心人員除了要清晰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外,還應該思考公司的未來市場在哪里?未來的用戶需求什么?“這些都比技術重要。如果不顧市場需求,搞出一個沒人需要的‘好東西’,很可能會把公司弄垮的。”

  2005年,中控把戰略重心從中小企業轉向大企業和大項目。當時這個戰略決策,在中控內部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做中小企業項目當時增長勢頭很好;而中控幾乎不具備做大型項目的任何條件——高端產品還沒有成熟、銷售人員幾乎沒有面對高端客戶的經驗、工程實施能力不足……把資源投入到大型項目上,很可能血本無歸。

  但金建祥還是覺得沒有別的路可走:中國經濟最初的發展,是靠粗獷式的增長,靠大量民營企業的投資,不顧環保、資源消耗,這種增長是難以持續的。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什么?顯然是強調節能環保、規模效益,其結果必然是企業越來越大,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公司必須要適應這種變化趨勢。但現在看來,這樣的決策是對的。

  企業家還要懂得政治和經濟

  金建祥不反對柳傳志“在商言商”的說法,因為作為一名企業家,對社會最大的貢獻首先是把企業搞好。不過,他也認為,企業家不僅僅是企業家,還要懂得政治和經濟。

  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控業績首次出現零增長。金建祥在公司內部會議上卻表現得非常樂觀,“我們只要熬過一年就可以”。樂觀來自于他對局面的判斷,政府肯定會出臺相應的經濟激勵政策:經濟發展,只有靠出口、消費和投資三駕馬車。爆發于歐美的金融危機讓出口大幅增長沒有可能,消費的增長又很穩定,所以只能靠投資——工業控制的市場大小和投資直接相關。后來,4萬億就真的來了,中控迎來了三年多高速增長期。“現在,不會靠投資來拉動經濟。所以再怎么努力,拿更多的訂單是困難的,公司的要求是先把錢給要回來,現金為王。”

  為了讓自己可以對局勢有更多的理解,金建祥愛讀書、聽課,最近則是迷上了看一些和財經、資本、歷史有關的微信公眾賬號:“他們分享了很多好東西,我就一直在納悶,他們盈利的模式是什么?我也在想,我們公司是不是也要做一個這樣的公共賬號。”

  不過,作為企業家來說,金建祥更羨慕敢于說“自己什么都不懂”的馬云。“從技術到管理再到戰略決策,我什么都懂一些,這在企業創業期,可能對企業發展有利,但到后期就不利了。”領導比下屬懂,下屬就不敢決策,不敢承擔責任。金建祥認為這是自己最大的缺點:“即使是研發問題的細節,有人來請示我,我也愿意和他談談,有時候,我還有點成就感。但這是不健康的,因為我說了,別人就不敢發表意見了。”他說,這也是他想提前退休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雖然金建祥對工業控制這個行當有“怨言”——“在客戶、在供應方、甚至在員工面前,我都是弱勢者”——可是,他的女兒四年前卻考進浙大控制系,成為金建祥的同行。他說這是海寶機器人的緣故!

    企業名片

  中控集團始創于1993年3月,是中國領先的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供應商,業務涉及流程工業自動化、城市信息化、工程設計咨詢、科教儀器、機器人、裝備自動化、新能源與節能等領域。目前擁有近4000名員工,2012年產值30多億元。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