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周末 | 0評論 | 5270查看 | 2014-02-07 16:18:56
Google天價收購Nest,不僅證明投資人仍可以從清潔技術領域收獲高回報,更證明傳統制造密集的清潔技術已經成為過去,與互聯網和大數據結合的清潔技術時代已經到來。
Google出手了
新年伊始,Google告訴眾人:清潔技術并沒有死。
2014年1月14日,Google宣布以32億美元天價收購智能家居設備生產商Nest。對正陷入“崩潰”爭論中的綠色科技從業者來說,這樁大收購引發的想象空間陡然增加很多。
此前,美國科技界一直在爭論“清潔技術有沒有死”。2014年1月5日,美國著名電視節目“60分鐘”的一期名為“清潔技術崩潰(Cleantech Crash)”的報道把爭論推向了高潮。
報道稱,盡管清潔能源和環保汽車看上去很美,但過去幾年風險投資家們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沒有獲得明顯的經濟回報,而極高的資金需求,較少的退出路徑,以及在股市差勁的表現卻正把這個新興領域拖入崩潰之境。“一時間,清潔技術變成了一個骯臟的詞語。”報道稱。
但是,Google宣布天價收購消后,這個論調發生了轉變——基于智能家居的節能產品火了,因為它讓一直以來枯燥的節能產品變得更酷。
究竟有多酷?這款智能恒溫器擁有車輪形狀的用戶界面,可連接WiFi網絡,用戶還可以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遠程遙控,自動控制暖氣、通風及空氣調節設備(如空調、電暖器等),同時通過PC和移動平臺的應用程序監測能源消耗和節能情況,因為引入的蘋果的設計,這款溫控器被稱為“溫度調節版的iPod”。
實際上,可編程的溫度調節裝置在Nest之前已經存在了,但是Nest聯合創始人Matt Rogers認為那“太可怕了”,他對麻省理工科技創業說,那就像1980年代的VCR一樣,你需要按15次來換到星期二的溫度。就像iPhone最初的設計理念是一臺可以打電話的電腦,希望節省能源能像播放音樂一樣有趣。這是Nest從一開始就受到市場高度關注的原因。
那么,Nest對陷入低谷的清潔技術投資到底意味著什么?
“硅谷的失敗不等于所有人的失敗”
要進一步回答Nest對于清潔技術領域的意義,需要看看過去四年,清潔技術領域發生了什么。
清潔技術(cleantech)是一個新名詞,泛指清潔能源、環保、可持續交通、生態農業等綠色相關的所有領域。金融危機后,清潔技術作為新興經濟領域代表受到各國強烈追捧,成為風險投資最關注的領域之一。
然而,4年過去,來自社會各方越來越多的責難正在指向這個新興領域,特別是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投資綠色領域的悲觀情緒持續發酵。
2013年,全球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的凱鵬華盈(KPCB)已宣布放緩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KPCB的戰略轉型成為該行業形勢急轉直下的標志。此前,KPCB因在綠色領域的巨大投入聞名——已投資六十多家綠色相關公司和邀請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助陣綠色,但是業界普遍認為,這家成功投資過Google和亞馬遜的風險投資基金并沒有能在綠色領域復制其在互聯網領域的成功。
不僅是美國,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投資于清潔技術的基金都未獲得期望的回報,“很多基金都離開了這個行業,目前仍在堅守的人屈指可數。”一位不透姓名的清潔技術投資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可以說,“60分鐘”的論調正是這種悲觀情緒的釋放。
“60分鐘”的報道在美國科技界引發了巨大爭議。綠色領域的維護者認為“60分鐘”犯了諸多錯誤。“硅谷的失敗不等于所有人的失敗,更不等于政府扶持的失敗,這是偷換概念。”上述投資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以此全面否定整個綠色領域的投資并不客觀。
紀源資本合伙人于立峰同樣認為,目前對清潔技術投資的爭論是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之爭,“不能用衡量互聯網投資的標準來衡量清潔技術投資,清潔技術的回報周期長、回報率相對較低,但這是行業特點,要尊重行業規律。”于立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盡管“60分鐘”節目的判斷遭到了科技界猛烈的抨擊,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清潔技術的確沒有達到多數人的期望。“盡管清潔技術沒能滿足很多投資人的期望是事實,但我們認為清潔技術的未來仍然樂觀,未來類似Google收購Nest的案例還會越來越多。”美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資集團(Cleantech Group)中國高級顧問張豪仁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如果你看“60分鐘”的節目,會認為清潔技術已經完蛋了,但你要注意的是,歷史上75%的創業公司都失敗了,超過600家美國汽車公司也失敗了。作為“清潔技術(CLEANTECH)”這一名詞的始創者,該機構是該行業的堅定推動者。
新一撥清潔技術浪潮
正是在這種悲觀情緒背景下,Nest收購案更具象征意義。
“Nest已經讓能效領域變得非常火,同時,Nest的成功也說明,清潔技術投資的轉折點已經到來,傳統制造密集的清潔技術已經成為過去,與互聯網和大數據結合的清潔技術時代已經到來。”清潔技術商業合作機構“中國綠色科技”分析師林俊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們判斷2013-2014年并非是清潔技術瓦解崩潰的時代,正是清潔技術向下一個投資浪潮轉型的時代。
過去五年,基于制造業的清潔技術生產了大量生產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或環保設備的制造型公司,巨額資金投入和艱難的技術進步讓大量資金打了水漂。被作為清潔技術泡沫廣泛提起的硅谷高科技企業Solyndra的破產即是基于制造業的清潔技術失敗的典型案例。“Nest對清潔技術的啟示是,模式比功能更重要,定位于與互聯網、數據結合的消費電子產品比單純的工業設備制造公司,獲得的估值高非常多。”上述清潔技術投資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Nest的投資人之一,正是此前陷入清潔技術投資泥潭的凱鵬華盈(KPCB),媒體報道稱KPCB在該項目上獲得了超過20倍的回報,徹底打了一個翻身仗。“通常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有5倍的回報已經不錯,但信息技術正在改變清潔技術,Nest的跨界成功說明清潔技術的案子回報也能很高。”于立峰說。
Nest聯合創始人Matt Rogers也有同樣判斷。他在交易宣布當天的Twitter上說,昨天是個大日子,它證明了投資人仍舊可以從清潔技術領域中收獲高回報,即便是Nest這樣基于硬件設備的公司。
難尋中國“Nest”
事實上,信息技術對綠色領域投資的影響在2013年底在硅谷舉辦的“清潔技術下一撥投資浪潮峰會”上已經被正式提出。一個位于硅谷的名為Cleanweb的非營利性組織也隨之誕生,這個組織相信,移動、社交、傳感器、大數據和其他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發展會創造出巨大的新機遇,以解決全球的資源環境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以人們難以想象的程度重塑綠色領域。
硅谷的風起云涌在國內就要顯得平靜許多,“Nest對能效市場是一劑強心劑,大大提振了市場信心。”林俊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中國仍與美國有較大差異。上述投資人也表示,Nest之于中國節能產品行業,就像Tesla之于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帶動肯定是有的,但在中國想尋找到類似公司,又完全是另一回事。”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秘書長黎彥對此感觸更深。在她看來,目前中國清潔技術領域最火熱的投資板塊是環保領域,而中國環保領域的企業家氣質更加本土化,“很多非常不錯的環保企業家與互聯網或信息技術還是有些距離。”
需要指出的是,新浪潮已經在中國某些清潔技術領域顯露頭角,比如,不少投資人正在研究,如何用大數據幫助風電場運營維護。
對中國投資界來說,更深的變革還在組織內部。于立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信息技術與綠色科技投資的結合,首先應是風險投資基金內部團隊的融合,傳統的將清潔技術與信息技術割裂開來的思維必須打破,二者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Nest的案子放在中國,投資人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并不是如何給這家公司估值,而是:究竟應該派清潔技術團隊去看,還是TMT(科技、媒體和通信)團隊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