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楚雄日報 | 0評論 | 6172查看 | 2012-06-01 22:49:00
10萬元啟動資金打造的近2000畝吸金“聚寶盆”,40余戶無污染“二類企業”入駐后形成的機電加工產業鏈,兩年時間里的數次磋商與對接,終于迎來“金鳳”棲息“良巢”。
說到楚雄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項目,不能不延伸到楚雄市富民機電機械加工區;提起園區,更不能離開楚雄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
時間追溯至2009年12月30日,剛剛注冊成立的楚雄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接到了首個開發任務——將2266畝山地開發打造為富民機電機械加工園區。
10萬元的啟動經費,機電機械加工范圍的圈定,使開發任務顯得異常艱巨。
通過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軟硬環境,加大協調幫扶力度,先后引入了一批小型機電機械、綠色食品和新型建材加工低碳企業入駐園區。
但面對總量小、資源配套弱、主導產業主體作用不突出等矛盾在發展的進程中日益顯現;如何加快發展,考驗著市委、市政府的智慧。于是,市委、市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大企業的引進和大項目的開發。
北京中高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作為一家以新能源產業發展為依托的大型民營企業,注冊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業務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山東等極具發展活力的二、三線城市。在敏銳地捕捉到企業發展與園區產業發展方向具有趨同性后,市工投公司開始了與企業的接觸與對接。
投資商想要的是優良的投資環境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園區開發主體想得到長遠的發展前景和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通過數次將項目研發者、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羅二倉研究員請到園區,對項目落戶環境進行考察調研,楚雄市相關部門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極大的誠意感染了投資方,使中高集團對楚雄有了全新的認識。
數次磋商和對接,雙方達成共識:由北京中高集團、中國科學院、中科力函(深圳)熱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在楚雄投資開發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項目。
在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市委、市政府緊鑼密鼓地展開了項目落戶前期工作。2011年11月,由分管工業的副市長主持召開會議,市級相關部門在統一意見后,確定了項目500畝用地規劃。為確保規劃用地得到有效開發利用,會議確定項目用地按投資情況進行分段開發。項目于2011年8月通過了中科院專家及省州市專家組評審。
雖然僅用了最少的啟動資金和建設時間,楚雄市委、市政府精心筑成的“良巢”,還是引來了“金鳳”的“棲息”。
產業“園中園”形成的產業關聯,49戶大中小企業的相互支撐帶動,一條以“機械機電加工和新能源開發”為主的產業鏈逐漸明晰。
4月21日,在悉心打造開發后,富民工業園區迎來了楚雄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項目的入駐。
楚雄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項目計劃投資5億元,建設年產熱聲太陽能發電設備2.5萬套,項目分兩期開發,一期實現園區基本功能,二期為建設15萬千瓦示范電廠做好準備。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上繳稅金6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00個。
同時,投資商還將于下一階段在楚雄市呂合鎮開發楚雄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后續項目,建設15萬千瓦熱聲太陽能發電廠。項目計劃總投資30億元,目前正開展用地規劃勘測工作。
楚雄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產后,將作為太陽能設備制造總裝廠,富民機電機械加工園區內的相關小型企業作為其附屬配件廠,真正實現大項目帶動小項目、小項目支撐大項目,實現加工園區內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產業“園中園”,是一種大膽的創新,更是一次讓人值得期望的蛻變。自此,產業的相互關聯與支撐,真正推動富民工業園區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軌道。此外,太陽能熱聲發電具有連續發電、高品質發電的特點,是高附加值產業;項目符合低碳減排的需要,從發電設備制造到發電生產均為綠色環保產業,完全順應了科學發展的思路和需要。
從一片荒蕪的山坡,到擁有49戶企業的創業熱土,楚雄市委、市政府大膽創新的宏偉藍圖得以成為現實,這無疑是一次“無中生有”的成功跨越。
而從楚雄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項目的落戶起步開始,到一批大項目的孕育規劃,對富民機電機械加工的發展,乃至對楚雄工業經濟發展而言,這更是一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有中求優的大踏步前進。
在國家把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作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進行規劃布局,我州把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重點產業進行扶持發展的關鍵時期,楚雄太陽能光熱發電設備產業園項目等一批新能源項目的建設,必將成為楚雄集約發展新型工業的重要著力點,成為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依托,成為彝州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