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南商報 | 0評論 | 5647查看 | 2015-01-09 13:48:00
去年11月,在寧波高新區新材料科技城內,一臺高通量組合材料離子束濺射鍍膜設備被裝載在卡車中,運往北方的一家央企。項曉東看著遠去的卡車長長松了一口氣,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中國率先實現新材料基因研究商業化。
從1到1億倍的突變
項曉東是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他1989年獲得美國肯塔基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加州伯克利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生,曾任職美國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主任研究員。他是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專家,“中國材料基因組計劃”專家組成員。
所謂新材料基因工程,就是將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元素特性、結構進行研究、統計,將這些數據統一在一個大數據平臺中。如果需要研發新材料,可以直接從大數據平臺中找到這些元素的數據,并在計算機中進行模擬排列,找出需要的新材料。

圖:項曉東
新材料被譽為“發明之母”和“產業糧食”,每開發一種新材料如同開發“新菜品”。按照傳統的方式,“新菜品”只能一道道去試錯,不但浪費大,周期也長,而且往往需要10到20年時間。
1995年,項曉東和他的團隊研究出一種叫“組合材料芯片”技術,能將傳統的試錯法從1次提升到1萬次甚至1億次,周期從10年到20年縮短至半年甚至2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新材料基因研究商業化的項目。
將核心技術帶回祖國
“組合材料芯片”技術雖然一時間風靡材料科學界,但僅僅停留在實驗階段,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者研究機構將成果轉化成產品。
項曉東回憶:“那時候我無數次地問自己,不如自己來做吧。”2007年,項曉東辭去了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研究員職務,到美國硅谷先后創立3家公司,并逐漸將“組合材料芯片”技術進行產品研發。項曉東說,“作為推動該技術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必須研發‘組合材料芯片’技術的裝備。”
“曾經有多家美國風投希望投資我公司,但我都拒絕了。”項曉東說,“中國的核心材料自給率14%,我想把這項技術帶到國內,促進中國的產業發展。中國的‘材料基因組計劃’逐漸推廣,讓我的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助推寧波新材料發展
幾年來,項曉東頻繁走訪中國各地的新材料科技城,但由于種種因素未能實現落地。直到2013年,在上海的國家“863”計劃研討會上,他見到了寧波材料所的葉繼春,雙方達成合作意向。
讓項曉東驚喜的是,接下來的日子里,寧波市政府、寧波高新區管委會和寧波新材料科技城相關負責人主動約他,給予項目落戶寧波許多政策和資金支持。
項曉東的項目一進入寧波,立刻引起了寧波風投界的關注,這次他沒有拒絕。2013年12月,項曉東和團隊成員在寧波成立了寧波英飛邁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寧波一家公司1200萬元的風險投資。以該公司為支點,寧波市啟動成立“國際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
寧波新材料科技城總經理林偉介紹,寧波新材料的發展需要自身的創新材料科技,而項曉東團隊的加入將加速寧波新材料研發的進度,成為寧波新材料科技發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