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0評論 | 4891查看 | 2015-08-17 15:01:00
日前,國(guo)家發(fa)改委氣候司網站發(fa)布新聞(wen),表示于2015年(nian)7月29日組織(zhi)召(zhao)開(kai)了“《全國(guo)碳排放(fang)權(quan)交易管理條例(草案)》涉及行(xing)政許可問題聽證會(hui)”,這是(shi)按照國(guo)務院關于新設行(xing)政許可的立法程序要求所召(zhao)開(kai)的會(hui)議。
其中涉及的新設行政許可,包括碳排放配額分配管理制度和碳交易核查機構資質認定兩項。據了解,按照工作計劃推算,由于試點期將于2016年中旬結束、全國碳市場計劃在2016年底或者2017年初啟動,配額分配工作應于2016年完成、初始數據盤查及核查工作則應于今年內完成。及早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對于規范核查機構及流程、打好數據基礎,意義重大。
“聽證會上,我們也看到了各方的意見和看法,確實是認為碳市場還是有利的,”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說,“很多企業一旦認識到排放控制、早日實現排放峰值是大勢所趨,對于碳市場就會有比較客觀的一個認識。因為相較于稅收或者是行政手段,碳市場對企業是利大于弊的。”
對于全國碳市場而言,推動國務院《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的出臺是最為核心的工作,也是第三方核查、配額分配等重要工作開展的基礎。氣候司新聞中表示,聽證會上,各方普遍認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低碳發展、落實我國碳排放峰值目標的重要手段,條例的出臺對建立和運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非常必要,只有依法對企業碳排放配額實施有效管理、對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機構進行必要的資質認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才能順利運行。
4個月后,巴黎氣候大會也即將在年底召開。作為排放大國,中國在建立碳市場過程中的表現,也得到了國際各方的關注。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安布爾·拉德近期說,很高興地聽到中國已經開展了七個碳交易試點,而全國市場更令人期待。歐盟歐洲委員會氣候行動總司司長瑪麗˙普萊特爾斯基也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她個人相信,中國將建立一個有效的排放交易體系,這將是一個能夠適應中國國情的成功體系,它將向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出一個強烈信號,并證實去年9月潘基文在峰會上所強調的事實:碳排放定價和交易是應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正確道路。
而世界銀行PMR項目更是拿出800萬美元資助中國碳市場發展,PMR基金經理王雪漫早在2013年9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就明確指出:中國碳市場的成敗,關系著全球碳市場的成敗。中國的碳市場成功了,全球的碳市場就有希望;否則,全球的碳市場就會畫一個很大問號。
要建設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全國碳市場,絕非一日之功。從試點市場的銜接,到非試點省市的納入,從基礎數據的核查,到企業行業的選擇,在國家發改委南樓6層的辦公室里,大量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試點工作積累大量經驗
中國碳市場的建設,是由7個試點開始起步的。幾年時間內,7個碳交易試點完成了數據摸底、規則制定、企業教育、交易啟動、履約清繳、抵消機制使用等全過程,并各自嘗試了不同的政策思路和分配方法。
2011年11月,按照“十二五”規劃中“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各試點省市都編制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辦法,開展總量設定、配額分配、報告與核查體系建設、登記注冊系統和交易平臺建設等基礎工作。
去年,7個試點已經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統計數據,共納入排放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截至2015年6月26日,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約2509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約8.3億元人民幣。2014年,5個先期啟動交易的試點省市順利完成2013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96%以上的控排企業足額清繳配額。今年,履約情況更加理想,上海、北京、廣東、湖北均實現100%履約,深圳、天津兩試點履約率在99%以上。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總結,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為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碳排放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激勵企業有效控制自身碳排放,對試點省市完成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起到了積極作用。
氣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試點經驗首先證明了碳市場在中國可以操作,使得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有了依據;其次通過不同的規則試驗,也提前發現了一些問題,總體而言是成功的。當然,由于7個試點基礎、能力、重視程度不同,也確實能看到最后的效果不同。今年履約中,已有經驗的五個試點在整體的協調和把控上比去年明顯提高。通過履約過程,也能感受到規范、透明、公平的體系是整個碳市場立足的根本所在。
據了解,通過試點的實際運行和市場的發展,企業對碳交易的接受程度越來越強,可行性得到論證后,全國碳市場的準備工作得以加快。
而試點運行中發現的問題,也是全國市場制度設計的重要參考。比如,一定要立法先行,通過看到不同試點立法程度不同帶來的明顯區別后,立法就成為建立全國碳市場必須不遺余力去推進的步驟。再比如,試點經驗證明了數據初始盤查的準確度,確實會對后期分配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在全國碳市場建設初期就一定要抓好數據質量,花力氣去攻克。
全國銜接自上而下
下一步更為重要的問題,則是試點市場如何與全國碳市場銜接。
對此,氣候司表示,試點省市是全國碳市場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希望試點省市合理統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和自身試點工作的推進,兩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繼續再接再厲,扎實推進試點各項工作,認真總結和推廣試點經驗,切實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盡快熟悉了解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抓緊開展重點企業碳排放盤查,配合和支持國家研究碳交易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著力培育碳市場專業人才,大力開展碳交易相關的宣傳,率先完成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各項具體的準備工作,同時與國家發改委積極溝通協調,結合試點經驗完善全國碳市場制度設計,確保試點與全國的順利銜接。
試點帶動周邊地區,是否意味著全國市場要“自下而上”,從試點鏈接開始做起?試點期將于明年結束,全國市場能否及時銜接?納入全國市場后,現有試點企業手中的“地方糧票”未來是否可以繼續使用?
據了解,從可行性和效率出發,全國市場將和此前頒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內容一樣,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統一推進,而非鏈接試點等自下而上的方式。試點期后,試點配額能否留存還在討論之中,也有專家提出了折算方案,但最終延續與否還未確認。
而試點銜接,關鍵則在于配額分配的時間節點。按照計劃,如果能在2016年完成全國市場配額的分配、在2017年啟動全國市場,則在時間上可以和試點工作無縫銜接。而如果在時間上,全國市場分配稍晚,那么也可以試點先行分配、國家后續討論認證。其次,從納入行業來說,部分試點可能存在納入企業行業多于國家范圍的情況,那么在合理、企業愿意、門檻嚴格的情況下,理論上也允許試點保留,試點需自行從企業競爭力、碳泄漏等方面進行權衡。
氣候司方面也提供了一份全國市場時間表:全國碳排放市場建設將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分三個階段進行。
準備階段(2014-2016年年底)。總體目標是完成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礎建設工作,具備啟動交易的條件。主要任務是與國務院法制辦銜接,爭取盡早出臺國務院行政法規《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同時由主管部門出臺其他相關的配套細則和技術標準,以及所有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和標準,研究確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及配額分配方法和標準,完善注冊登記系統,為啟動交易做好準備。
運行完善階段(2017-2020年)。主要任務是根據出臺的各項政策法規,逐步將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范圍,做好配額的初始分配,啟動市場運行。調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實現市場穩定運行。
穩定深化階段(2020年以后)。主要任務是增加交易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