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 0評論 | 4469查看 | 2016-04-25 10:29:00
4月22日,17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或高級別代表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了巴黎協定的簽署儀式,絕大多數國家在儀式上簽署了協定,進一步延續了巴黎協定的成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動力,更為各締約方著手落實巴黎協定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盡管展望未來,落實巴黎協定的道路將充滿荊棘,但只要各方繼承巴黎會議攜手共進、求同存異的積極意愿,必能實現巴黎協定所描繪的全球低排放和高氣候韌性的發展藍圖。
圖: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在《巴黎協定》簽署儀式上發言。(來自@聯合國官方微博)
挑戰重重
聯合國和平使者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表示,《巴黎協定》是我們共同制定的,不要再找借口,不要搞十幾年的研究,不要讓化工廠阻撓我們采取行動。世界正在關注,要么后代頌揚我們,要么我們就是千古罪人。(來自@聯合國官方微博)
挑戰一:細化規則的談判
巴黎協定的成功之處在于精準地找到了各方均能接受的最佳平衡點,這使得巴黎協定只確定了未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框架性安排,或者說僅設定了中長期的目標,并沒有給出具體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案和相關機制的細節。公約秘書處在巴黎會議后詳細分析總結了巴黎會議成果的授權,列出了50項與落實巴黎協定相關的談判任務,將分別服務于國家自主貢獻、全球盤點、強化透明度體系、適應、損失與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遵約、提高2020年前行動力度等方面的機制建設。
由于巴黎協定確定的是以自下而上、不斷提高力度為主要特征的新機制安排,對細節規則的技術性要求較高,在現有授權的議題還很有可能在談判過程中衍生出更多的機制設計需求,使得未來的談判任務更加艱巨而繁重。
挑戰二:落實國家自主貢獻
目前,已有188個國家提交了預期的國家自主貢獻(INDC),巴黎協定生效后,對于大多數締約方而言這份承諾將正式成為國家自主貢獻(NDC),需要各締約方切實完成行動目標。
應該注意到,一些能力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機構資金雇傭國外咨詢機構幫助其制定了國家自主貢獻。由于這些國家缺乏對所提國家自主貢獻的擁有感,是否能嚴格實施國家自主貢獻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對于絕大多數通過嚴格的國內程序提出國家自主貢獻的國家而言,預測是否能夠實現10-15年后的量化溫室氣體減限排目標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政治環境、司法體系和制衡文化使其氣候政策延續性大打折扣,給美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帶來巨大不確定性;中國、印度由于身處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面臨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不確定性而導致的排放不確定性。
另外,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到其貢獻的落實需要相應的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考慮到發達國家從未實質性的落實資金承諾,這些國家落實國家自主貢獻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挑戰三:實現全球溫升控制目標
各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后,目前國際上已有多家機構和智庫(如UNFCCC秘書處、國際能源署IEA、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法國巴黎可持續發展與國際關系研究所IDDRI、荷蘭環境評估署PBL、氣候行動跟蹤CAT、倫敦政治經濟大學、德國新氣候機構等)對其全球整體力度開展了評估。
評估普遍認為現有各國INDC力度之和將幫助全球改變現有排放趨勢,但距離全球2℃目標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很可能使全球升溫達到2.7℃-3℃,甚至3.5℃。各國仍需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2030年全球整體排放需要在各國現有貢獻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120(100-150)億噸。若考慮1.5℃目標,基于有限情景,則全球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需進一步下降30億噸左右,且必須盡早部署更加強有力的減排行動。
整體而言,目前科學界對于1.5℃仍缺少堅實研究基礎,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明確指出目前只有少數的個體模型研究了1.5℃情景,所有的全球模型比較研究均以2℃為研究重點,未涉及1.5℃。雖然理論上而言肯定是溫升幅度越低風險越低,從預防原則的角度提及1.5℃目標無可厚非,但在科學界尚缺少實現1.5℃的清晰圖景的現實下,將重點放于1.5℃難免有“空中樓閣”之嫌。更高的雄心并不必然意味著更強的行動,因避免由于對1.5℃的過分關注而忽視實現2℃的務實行動。同時,還要避免從1.5℃目標出發部署適應行動而導致適應能力不足的風險。
充滿希望
溫馨一刻:美國國務卿克里抱著自己的孫女上臺,代表美國在《巴黎協定》上簽字。(來自@聯合國官方微博)
盡管落實巴黎協定的道路注定充滿荊棘,但巴黎會后越來越多的改變已經開始發生,使落實巴黎協定充滿希望。
“巴黎精神”已開始在后續談判中延續
從巴黎會議后召開的多次由主要締約方參加的氣候變化談判非正式磋商會的情況看,大多數談判代表均表示應繼續秉持“巴黎精神”,各方應不斷尋求和擴大共識,努力化解分歧,積極建設性的參與后續的談判。許多談判代表認為,巴黎會議后的談判任務盡管繁重,但技術性強,各方應根據這一特點盡可能多的從技術角度參與談判,盡快完成細化規則的談判,為巴黎協定的實施做好準備。從目前的情況看,絕大部分談判代表認為巴黎會后的第一次公約締約方會議應該聚焦“落實”,為今后進一步落實巴黎協定打好基礎。
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加速顯現
國際能源署研究顯示,2015年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與2013年水平持平,但同時全球經濟增長3%以上,表明全球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增量正在脫鉤。這與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和煤炭行業的不斷萎縮有直接關系。2015年全球新增發電90%來自可再生能源,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達2860億美元,而同年燃煤電廠和燃氣電廠總投資額少于可再生能源的一半。從企業的商業運營角度看,這一趨勢更為明顯。近日,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擁有8630億美元資產的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已經從其投資組合中出售了52加煤炭相關公司的股份,并計劃從其投資組合中剝離更多煤炭公司。受其影響,美國最大煤炭企業皮博迪申請破產,成為2012年以來美國第50家申請破產的美國煤炭企業。沙特計劃出售國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約5%的股份,幫助成立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基金主要業務之一將是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
各方積極出臺氣候政策
締約方政府抓緊出臺相關政策確保國家自主貢獻的落實。中國發布十三五規劃綱要,將未來5年的碳排放強度目標設定為在2015年的基礎上降低18%。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估算,這一目標相當于碳排放強度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約48%,即將超額完成中國在坎昆會議上提出的40-45%的目標。十三五規劃還提出了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具體任務,包括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等;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加快推動太陽能發展,一次性批準了6個太陽能電站項目;阿根廷和印尼都正在完善國家氣候計劃,而巴布亞新幾內亞正式向公約秘書處提交國家自主貢獻。
國際和區域組織研究制定創新政策,努力創造有利于綠色低碳轉型的國際環境。世界銀行近日邀請多個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多邊金融機構和國際機構代表研討碳定價問題;經濟合作組織于今年2月正式出臺出口信貸修訂指南,對其成員國高排放煤電項目的出口信貸制定了限制條款。
中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