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能源局網站 | 0評論 | 4342查看 | 2017-01-05 14:00:00
1月5日上午,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將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先生參加新聞發布會,發展規劃司副司長李福龍、何勇健,新能源司司長朱明,副司長梁志鵬回答提問。李仰哲介紹,到2020年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將達到5.8億噸標準煤,總的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
以下為會議實錄:
李仰哲:
關于可再生能源“十三五”的規劃,相關情況我再給各位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一是堅持了目標導向。可再生能源技術種類很多,發展進程差別也很大,《規劃》提出到2020年,水電裝機達到3.8億千瓦(其中含抽水蓄能電站4000萬千瓦)、風電裝機達到2.1億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以上、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地熱供暖利用總量達到4200萬噸標準煤的發展目標,是緊緊圍繞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占15%的比重目標要求,綜合考慮了各類非化石能源的資源潛力、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進度、經濟性指標改善等多種因素,經過嚴格測算之后才確定的。上面這些目標加起來,到2020年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將達到5.8億噸標準煤,再加上核電,基本上可以確保完成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并為203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20%的目標奠定扎實的基礎。
若將這些總目標分解到每年的話,“十三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年均增長4250萬千瓦,包括常規水電,(不含抽水蓄能)約800萬千瓦、抽水蓄能大概350萬千瓦、風電約16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約12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熱發電約1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約200萬千瓦,約占“十三五”年均新增裝機規模的一半左右。此外,太陽能熱水器利用規模年均增長0.72億平方米;地熱能熱利用規模年均增長約合710萬噸標準煤;生物液體燃料利用規模年均增長約合60萬噸標準煤。從這些數字上大家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整體都將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快速發展,并將成為“十三五”中國能源和電力增量的主要構成部分。
初步測算,整個“十三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總的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屆時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0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430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580萬噸,年節約用水約38億立方米,帶動就業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都非常突出。
二是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體現了問題導向。可再生能源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日益突出。因此在規劃的編制過程中,我們針對不同品種的可再生能源的各自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水電除了繼續以西南地區主要河流為重點,積極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以及合理優化中小流域開發以外,為了滿足電力系統調峰填谷的需要和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提出了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十三五”期間,中國新開工抽水蓄能電站大概6000萬千瓦,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屆時局部地區電網調節功能將大大改善,會進一步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納能力。
第三,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供熱。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推動北方地區的清潔能源供暖,可再生能源熱利用是清潔供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提出按照優先利用、經濟高效、多重互補、綜合集成的原則開展規模化應用可再生能源供熱示范,加快推動太陽能利用、生物質利用等,初步預計到2020年各類可再生能源供熱和民用燃料總計1.5億噸標準煤。
四是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經濟性和競爭力。近幾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明顯,成本下降幅度很大,但從全球范圍看,短期內可再生能源還無法做到完全不需要補貼。不過,近期也有一些國家的風電、光伏發電招標項目價格,已經低于當地的化石能源發電價格,顯示出了一定的市場競爭性,特別是用戶側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與銷售電價已經比較接近。中國今年開展的“光伏領跑者”示范項目招標價格也大大低于預期,表明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潛力巨大。因此,《規劃》提出“到2020年,風電項目電價可與當地燃煤發電同平臺競爭,光伏項目電價可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這樣的目標,也是向行業傳遞出這樣的一個信號,就是一定要進一步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加快成本下降步伐,盡早使行業擺脫對政策補貼的依賴。從目前行業內一些先進企業的反映來看,預計到2020年,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夠有效地解決消納問題,風電、光伏平價上網的目標是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