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度度節能服務網 | 0評論 | 5194查看 | 2017-05-01 19:06:39
綠(lv)證,即綠(lv)色(se)(se)電力(li)(li)交易(yi)證書(REC)是一(yi)種可(ke)(ke)交易(yi)的(de)(de)(de)、能兌現為貨幣收(shou)益的(de)(de)(de)憑證,是對可(ke)(ke)再(zai)生能源(yuan)發(fa)電方式(shi)予以確認的(de)(de)(de)一(yi)種指(zhi)標(biao)。綠(lv)證可(ke)(ke)以作(zuo)為獨立的(de)(de)(de)可(ke)(ke)再(zai)生能源(yuan)發(fa)電的(de)(de)(de)計量工具,也(ye)可(ke)(ke)以作(zuo)為一(yi)種轉讓可(ke)(ke)再(zai)生能源(yuan)的(de)(de)(de)環境效益等(deng)正外部性所(suo)有權的(de)(de)(de)交易(yi)工具,是鼓勵可(ke)(ke)再(zai)生能源(yuan)發(fa)展(zhan),補償(chang)可(ke)(ke)再(zai)生能源(yuan)環境效益的(de)(de)(de)一(yi)種政策(ce)機制。當前,美國(guo)、日本、德國(guo)、澳大(da)利亞等(deng)20多個國(guo)家實(shi)行(xing)了綠(lv)色(se)(se)電力(li)(li)證書交易(yi)制度。
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還得再漲
記者:2月3日,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引發業界熱議,我國為何選在此時試行綠證制度?
彭澎:當前,新一輪電改已啟動兩年有余,在電力市場建立之后如何保證可再生能源獲得充分市場份額,從而實現與化石能源的有效競爭,確實是需要制度設計的,綠證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缺電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對電力品種的選擇是沒有太多余地的,電本身就不夠用,更別提用的是清潔還是不清潔的了,隨著2012年電力市場逐漸轉變為供大于求之后,我們才可以在供給側來挑選更希望加大市場份額的電力品種。我們也要看到,可再生能源成本正在持續下降,以風電為例,國家能源局已明確表示到2020年將不再為其提供補貼,屆時,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制度來體現可再生能源的綠色環境效益。
可見,此時推出綠證制度主要有三個背景,一是電力市場的供需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二是新的電力市場尚處于建立的過程之中,三是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在這些合力作用下我們推出綠證制度,應該說是適逢其時的。
記者:截至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達600億元,很多人寄望于綠證制度來解決這個缺口問題,您的看法呢?
彭澎:大家通常認為綠證制度的出臺是為了解決可再生能源財政補貼缺口的問題,但仔細琢磨《通知》文字你會發現里面其實寫得很清楚,綠證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也就是要解決棄風限電問題;第二是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就是通過綠證的約束條件,來實現可再生能源資產的最大化利用。
今年“兩會”上,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提案中寫到,據他調查,當前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達到750億元,單憑綠證制度肯定是無法解決長期累積的缺口問題的,所以我們還是寄希望于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及相關政府部門,再給予可再生能源附加費一些上漲空間,從而解決這個缺口問題,這項措施是排第一位的。綠證著重解決的是未來可再生能源項目市場化運營之后的綠色收益問題,特別是2020年后,所有風電項目將取消補貼,只能靠出售綠證來實現收益。
中國居民購買綠色電力意愿全球最高
記者:依據試行通知,目前購買綠證全憑自愿,這個“自愿”的市場空間會有多大,哪些人愿意為綠證買單?位于消費側的企業和公眾購買綠證的內生動力夠嗎?
彭澎:為了了解社會公眾對綠色電力的認知和購買意愿,去年7-8月,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設計了一次調研,訪問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沈陽、成都、蘭州等10個城市的3000名受訪者。調查發現,97.6%的被訪者表示愿意購買綠色電力,其中有四成被訪者表示一定會購買,在愿意購買綠色電力的基礎上,超過九成被訪者可以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費用增加,可以說,居民的調查反饋結果是很積極的,中國居民購買綠色電力的意愿甚至超過了美國和歐洲(據調查結果顯示),居全球最高。
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是中國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導致居民對于解決環保的措施非常敏感,也很容易配合,同時由于電費在(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中占比較小,所以居民用戶對于電價反而不太敏感,一個月漲10塊20塊電費開銷通常是能夠接受的,他們最大的擔憂不是多花多少錢,而是這些錢能否真正用在綠色項目上,能否真正產生環境上的效益和改變,這才是政府和相關機構逐步解決市場問題時需要考慮的。
目前,我們正與美國能源基金會、氣候變化組織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機構合作,針對能源消費側企業展開市場調研,我們會以跨國企業為主要樣本,調研超過100家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大多已在全球范圍內宣布了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目標,相對其他企業而言他們會更愿意在中國開展這項工作。
記者:所以您覺得國內中小企業不會有太多動力參與這個事情。
彭澎:是的,中小企業在資源市場上很少有內生動力來購買綠證,這里面涉及到很現實的綠證成本問題,一度電的綠證成本最便宜也要兩毛錢,而工商業用戶對于電價是非常敏感的,有人說科技類企業可能會考慮率先進行嘗試,但如果讓他們做出100%確定的承諾,壓力也還是比較大的,具體還要看今年7月1日綠證正式上線后市場的反映。
等著拿補貼不如直接給綠證打個折
記者:綠證認購采取以出售綠證數量沖抵補貼電量,其認購價格不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能否這么理解,即出售綠證意味著將喪失未來可能獲得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而且拿到的錢還比可獲得的補貼少,這樣一來發電側會有積極性?
彭澎:確實如此,目前制度給綠證價格設置了一個天花板——不能高于對應電量補貼,對于發電商來講,這就意味著出售綠證最多也只是能拿回補貼。但要說發電商的積極性完全沒有,那也是不客觀的,他們的積極性主要來自于解決補貼拖欠的迫切性。打個比方,如果補貼在三年后拿到,那么按照現有通脹率外加其他現金成本,這些資金一年內至少貶值10%以上,相較之下,他們或許更愿意當下以八五折價格通過賣綠證回款,更劃算一些。
因此對于發電側來講,在設定綠證價格時可以先給自己設置一個貼現率,然后根據貼現率給綠證打個折,通過市場的手把資金缺口回籠過來。
另外,綠證政策規定只有被列入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的項目才有資格申請綠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今年第七批目錄發得特別快,目的就是先給大家一個出售綠證的資格,由于進入第七批目錄的項目將不再享有補貼,接下來要不要賣綠證就看各位看官的選擇了。
記者:正如您所說,企業會考慮通過賣綠證迅速回款優化現金流,很明顯這個市場中的自愿購買方是少數,被拖欠補貼的發電企業是多數,會不會出現低價傾銷破壞市場的情況?
彭澎:對于綠證來講,新項目的標桿電價本身就要遠遠低于老項目,這個問題不可能繞過,也就是說,新項目的綠證價格是一定要低于老項目的,說到底,這還是你如何看待回籠現金成本的問題,我們并不認為這是低價傾銷。
舉個例子,有的企業融資成本非常高,達到10%以上,提前回籠資金對于他們消減融資成本非常必要,而有的企業融資成本可能只有4%左右,回款的迫切性就沒那么強,大家在市場中所面對的局面是不一樣的。與此相對,綠證也會有不同的定價。所謂傾銷,是指通過低價策略占領市場,把原有市場中的其他競爭者擠掉,而綠證市場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所有納入補貼目錄的項目都可以賣綠證,同時具備二十年的補貼資格,何況綠證每年都會產生,不存在把其他競爭者擠出市場的目的。基于這些原因,我認為綠證的價格設定是完全市場化的,兩頭信息非常透明且對稱,不會出現壟斷的問題。
市場培育初期先銷售風電綠證無可厚非
記者:目前陸上風電和光伏都是按照1個證書對應1000千瓦時來結算電量標準,而當下風電成本價格要大大低于光伏,同樣是賣證書,光伏和風電相比將處于下風,綠證市場在設計中沒有考慮到公平性問題嗎?
彭澎:單就賣綠證這件事來說,目前光伏企業肯定是不如風電企業的,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二者標桿上網電價的差異,這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只能交給市場,誰的綠證更便宜就先賣誰的,何況任何市場在培育初期都是渴望更多消費者涌入的,這時,考慮多銷售一些便宜的風電綠證我覺得無可厚非。
等到2020年風電逐步退出補貼大鍋飯之后,這塊資金就可以省下來給其他可再生能源項目發補貼,對于光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