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 0評論 | 6869查看 | 2013-02-05 12:28:00
近一年多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光伏制造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青海等西部地區,光伏下游應用-太陽能發電產業的發展卻異常迅速。業內人士認為,光伏應用的“青海現象”具有明顯的示范效應,在分布式系統推廣尚處于起步階段時,將極大地推動國內大規模光伏應用市場的發展,但是,這一產業實踐中凸顯出來的問題也宜及早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資源好、起步早 多重利好因素促生“青海現象”
憑借得天獨厚的太陽光照資源和大面積的荒漠化土地資源優勢,早在2009年,青海省就確定了“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發展、園區化承載”的光伏發電產業發展思路,拉開了發展大型并網光伏電站的序幕。
“青海之所以能夠在光伏發電產業上走在前頭,一方面得益于資源條件,但主要還是因為政府的規劃和一些前期工作比較超前。”青海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局局長于小明說,國家統一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一出臺,青海的電站建設立即就大規模展開。
2011年后半年,受國際經濟低迷影響,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跌,加之國家明確了光伏上網電價政策,促使當年青海有42個、共計953兆瓦的光伏電站開工建設并于年底全部并網發電。
除了前期存在技術性限電外,2012年4月底以來,這些電站均平穩安全運行。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這些光伏電站累計發電14.3億度。
由于有了比較成功的產業實踐,青海省能源主管部門2012年再度核準42項、共計1000兆瓦的光伏電站建設項目,目前,已建成22項,裝機容量達500兆瓦。2013年初步規劃仍將新增1000兆瓦的裝機容量。
至此,在沒有任何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上,青海光伏電站建設以“一年一吉瓦”的速度創下了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史上的奇跡,被業內人士稱為光伏應用的“青海現象”。
“2011年,青海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占到了全國新增裝機容量的近一半,這里包括金太陽工程等,從2012年的情況看,這一比例也不會低。”北控(綠產)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紅亮說,青海的實踐必然會對國內整個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光伏組件的產能高達40吉瓦,實際產量也達到23吉瓦。與此同時,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也只有28吉瓦,其中歐盟市場占75%,國內市場僅占9%。
“從這組數據不難看出,一方面,我國的光伏制造業的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且過度依賴國外市場,另一方面,國內的光伏應用市場確實還沒有發展起來,潛力還很大。”北控(綠產)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容文說,在歐美“雙反”背景下,如何大規模開發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已勢在必行,而青海大規模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無疑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
“青海水利水電集團2011年在格爾木建成光伏電站20兆瓦,自12月25日并網后至2012年10月,發電量為2180萬度,這還不包括因電網輸送故障而停發的67天電量損失。”李宏緒說,由此看來,我們這個電站完全可以達到可研設計標準。
按照李宏緒的說法,電站運營達到設計預期,如果國家對光伏電站的電價再能明確到位的話,光伏電站的盈利空間還是非常可觀的。
“2013年,根據集團公司的相關規劃,我們還要申報更大的裝機容量。”李宏緒說。
——補貼政策亟待落實 相關標準宜完善
青海大規模并網太陽能發電產業的發展已然跑在了全國甚至世界的前列。然而,在探索光伏大規模集中并網發電應用之路上,仍然存在項目建設程序、運營管理缺乏統一規范,電價補貼政策不明確、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2011年,青海建成并網光伏電站42個,裝機容量達953兆瓦且全部實現并網發電。2012年,青海繼續發放了1000兆瓦的并網光伏發電項目“路條”,目前,已建成并網發電項目22個,裝機容量達500兆瓦。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2011年并網發電的42個光伏電站到現在都還沒有完成最終的竣工驗收。
華能格爾木光伏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松濤告訴記者,格爾木地區所有光伏電站的消防驗收都沒有完成,因為消防部門要求收取項目總投資額1‰的消防基礎設施建設費。而光伏電站前期投資本來就大,動輒幾個億,在目前電價補貼還沒到位的情況下,幾十萬的消防基礎設施建設費對所有電站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因此基本上都拖著沒有做消防驗收。
此外,青海省內所有已建成光伏電站的安全生產許可證也都沒有拿到。據了解,青海省發改委在項目審批時對光伏電站建設的安全生產許可證沒有做要求,但是按照地方安全生產相關規定,安全生產許可證是項目建設運營的必要條件之一。
除了對光伏電站建設的后期管理表示擔憂外,光伏發電企業目前最關心的問題就是:2011年并網發電的光伏電站已上網發電量的補貼何時能夠到位。
“電力公司現在只按0.354元/度的火電上網標桿電價與光伏電站結算,1.15元電價中的國家財政補貼部分一直都沒有到位。”陳松濤說,從2011年底到2012年10月,華能格爾木光伏電站共發了8500萬度電,累計算下來,拖欠了近7000萬的電價補貼款。電費收入不足以支付同期銀行貸款利息,這就意味著企業還得繼續貸款,財務成本嚴重擠占利潤空間,企業現金流將會非常困難,甚至面臨虧損。
此外,國家發改委2011年7月發布的《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并未對電價補貼年限以及未來上網電價的確定方法給予明確說明,導致目前光伏發電企業仍心存隱憂。
“到底是參照火電的經驗,補貼電價執行到還本付息結束,還是在整個投資期25年內都享受1.15元/度或者1元/度的補貼電價,目前還不清楚。”陳松濤說,國家應明確規定一個時限,否則肯定會影響到已建成電站企業的積極性。
——落實補貼政策宜早不宜遲
記者日前在光伏電站項目最集中的格爾木地區采訪時發現,受電價補貼遲遲不到位、上網電價下降、相關政策遲遲未能明確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12年光伏發電企業的建設熱度確實已不比2011年。
“現在光伏發電行業有點像圍城,外面的企業擠破了頭想進來,而里面的企業有的卻已經萌生退意,”陳松濤說,如果電價補貼一直不能到位的話,這肯定會打擊到企業對投資光伏電站的信心。
俞容文認為,雖然這兩年青海總共要建設2000兆瓦的并網光伏電站,然而光伏電站真正的投資熱潮其實尚未出現。
“很多企業現在投資建光伏電站并不是真正看好其贏利前景,有的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開發新能源,盡社會責任,有的則是為了消耗上游企業的組件庫存。”俞容文說,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政策不明確、行業不規范的擔憂。
陳松濤、俞容文等人分析認為,總體而言,目前很多的個人投資者、尋求轉型的企業、基金等還是很希望進入光伏發電行業的,但前提必須是要有一個合理長效的電價補貼機制和可操作的補貼細則。
鑒于此,他們建議,第一,對2011年已經并網發電的光伏電站,電價補貼應盡快到位,宜進一步細化電價補貼政策,明確補貼結算方式、結算周期,同時盡可能確保電價補貼資金的來源,避免再次出現補貼拖欠的情況。
第二,政府宜結合光伏電站運營特點制定某種上網電價動態補貼機制,讓上網電價與組件價格聯動,從而保持政策的長效穩定,企業也可據此做出決策。
第三,宜盡快落實光伏電站相關的各項標準和規范,從電站設計、施工、監理、驗收、并網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完整規范的工作流程,徹底改變現在電站建設和運營比較混亂的局面。
此外,針對青海光伏發電行業凸顯出來政策因素下的盲目擴張傾向,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一方面應盡快建立光伏發電行業準入資質制度,以免光伏制造行業的混亂向下游發電行業轉移;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對電站發電效率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情況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