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貿導刊 | 0評論 | 4952查看 | 2013-07-15 15:26:51
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國際能源形勢有了新變化。能源革命在全球展開,低碳經濟規則成為新標尺,能源消費低碳化和清潔化成為大勢所趨。發達國家通過利用技術優勢、制定國際規則甚至包括發動戰爭等手段,控制國際能源,服務本國利益。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被動、弱勢地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能源消費對外依存度高,當因勢利導,思化危為機之策,布保能源安全之局。
一、國際能源形勢新變化
(一)頁巖氣革命撼動全球天然氣格局
近年來發生的頁巖氣革命助推美國能源獨立向前邁進一大步。美國的頁巖氣產量從2000年122億立方米爆發式增長至2011年的1800億立方米,占其國內天然氣產量的比重升至34%左右,已于2009年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目前,美國的部分石油開始被天然氣所替代,能源進口的比重不斷降低,自給率逐步上升。2005—2010年,美國石油自給率從30.1%上升至49.5%,一次性能源自給率從69.2%上升至78%。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美國將在2016年成為液化天然氣(LNG)凈出口國,2021年成為總體天然氣凈出口國,2025年成為管道天然氣凈出口國。頁巖氣革命不僅逆轉美國天然氣進出口局面,并可能進一步改寫全球天然氣市場格局。美國能源獨立也將給全球能源格局帶來深遠影響。美國能源獨立雖然會減少國際能源進口需求從而緩解國際能源市場壓力,但也意味著美國可以更加輕松地主導全球能源格局。
(二)日本福島事故重創全球核電發展
日本福島事故對全球核電發展的沖擊是長期性的。受日本福島核災的影響,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連續兩二年調降核能增長預估,與日本核災前的估算相比調低了8%—16%。2011年,全球核能產出下降4.3個百分點,其中日本減少了44.3%,德國縮減了23.2%。已顯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日本“核電立國”戰略受創。日本在建的3個反應堆(總裝機容量367萬千瓦)立即宣布停建,計劃建造的12座反應堆被迫取消。2012年5月,日本54座核電站機組全部停止運轉,其中福島第一核電站4個機組全部損毀,東海地區的浜岡核電站3個機組永久停止使用,其他地區的核電機組或停用或進入定期檢修,日本時隔42年進入“無核電時代”。2012年7月,迫于夏季用電高峰,日本才艱難重啟2個核電機組。
其次,歐盟棄核呼聲更高,監管更嚴。德國、瑞士、意大利選擇永久放棄核能,轉向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德國政府宣布將于2022年前關閉境內所有核電站。法國、英國、瑞典明確表示將繼續開發利用核能,但更加注重安全性。美國也要求加大核電安全檢查監督。
第三,新興國家核電建設熱情遇冷。中國快速反應,暫停審批核電項目,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對核設施進行全面安檢。哈薩克斯坦要求對在建的首座核電站項目再次進行安全論證。泰國重新審核核能發展計劃。
核電供應減少,國際電力的供應產生巨大缺口,必然要求其他能源填補,對能源格局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雖如此,核電發展需求依然強勁,未來全球特別是亞洲地區仍有可能在注重安全的前提下大規模推進。
(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迎來快速發展契機
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調整期,許多國家將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應對金融危機、加強本國能源安全與推進經濟復蘇的重要舉措之一。發達國家更是將其作為走出經濟困境,重塑世界經濟主導力量的產業,紛紛制定“綠色能源計劃”和“綠色能源新政”,給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美國頒布了能源新政、《未來能源安全圖》以及《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1500億美元,用于清潔能源開發、積極發展下一代生物燃料和燃料基礎設施,并正式提出國家層面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即在2020年以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改進的方式滿足電力需求的20%,其中15%由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來實現。歐盟峰會于2008年通過“20—20—20”戰略,即: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的比例在2006年8.2%的基礎上提高到2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0%,即能源消費量在2006年基礎上減少13%。為實現此目標,歐盟將該目標在成員國之間進行分解,并要求各國啟動立法程序予以保障。2011年8月,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電氣事業者采購可再生能源電氣的特別措施法》,扶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從各國的戰略決策看,以核能、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將持續突破,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下降速度很可能大大超出預測。以智能電網、大規模儲能電池為代表的配套技術的良好預期將進一步拉動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可再生能源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將有可能引發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引擎。
(四)地緣政治對能源市場影響加深
從北非的馬格里布到波斯灣,從波斯灣到里海,再到俄國西伯利亞和其遠東地區巨大的地理帶,未來幾十年內是世界油氣的主要供應源,為“石油心臟地帶”。而世界性的油氣需求主要在“石油心臟地帶”外部的兩側。能源供應和消費集中區分離,能源市場勢必受地緣政治影響。為擺脫能源約束,美國積極實施能源獨立戰略,降低能源進口需求,大力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俄羅斯坐收危機紅利,主要面向亞太市場,擴張傳統能源產業,并不斷借能源優勢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歐盟為了打消俄羅斯憑借天然氣出口而增加的政治談判籌碼,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甚至出兵北非,尋找新的能源供給保障基地。地緣政治對世界能源市場的影響正愈加深遠。
(五)能源消費呈低碳化和清潔化趨勢
近年來,低碳經濟規則倡導降低能耗和減少排放,既可在道義上占據主動,又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成為全球新規則。各大國積極推動能源消費低碳化。歐盟將節能減排作為能源戰略重點,積極主導和推動國際氣候談判,搶奪規則制定權。2012年8月,美國調高汽車的燃料效率標準,到2025年燃料效率要提高近一倍,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2009年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全球在努力提高能使用源效率的同時,積極使用清潔能源替代。2011年,德國計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35%,到2030年提高至50%,到2050年,所有的能耗均來自可再生能源。2010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增長3.1%,低于天然氣消費量增長7.4%的水平。2011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微弱增長0.7%,低于天然氣消費量增長2.2%的水平。據BP預測,到2030年,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降至28.4%。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2.5%,低于上年5.1%的增長率;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長了17.7%,其中風電增長了25.8%,太陽能增長了86.3%。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費的2.2%,是2001年0.7%的3倍多。世界能源消費,低碳化、清潔化趨勢逐漸顯現。
二、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的挑戰
(一)能源消費成本增加,恐為發達國家消費買單
新興市場國家能源消費成本增加主要來自五方面。一是能源開采難度加大,需要更多的技術研發投入和裝備設施建設投入。開采增加的成本會轉移到消費層面。二是隨著新興國家經濟的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加,加之日本福島事故致使核能生產減少,巨大能源需求缺口需要其它能源填補,能源需求過緊,價格抬升,消費成本增加。三是能源出口國迫于國內政治壓力,提高能源開采進入門檻,能源進口國購買或投資能源的成本相應增加。近年來,產油國國內民族主義力量上升,認為國外資本對產油國資源的開發掠奪了其國家財富,紛紛提高油氣合作要求,提高油氣所得稅、出口稅等。生產成本的增加將減少國際投資,國際油氣供應量減少,又會進一步推動油氣價格上漲。四是隨著發達國家推進“能源獨立”,更加注重國內新能源的開發,維持石油出口國或地區的政治穩定和保障海上運輸安全的責任將更多的由新興市場國家承擔。五是發達國家遺留在石油出口國的油氣開采污染治理成本、生態修復成本以及社會建設成本等會轉嫁給后進入的新興市場國家。依賴能源進口的新興市場國家,不得不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和曾經的奢侈消費買單。
(二)能源價格主導力弱,易成價格波動受害者
發達國家利用其發達的金融市場優勢,特別是美元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