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一個夏天,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中控太陽能公司悄然成立。
2025年的這個秋天,杭州錢塘江畔,可勝技術總部大樓正式啟用,金建祥感懷道,“這座新大樓,不僅是我們辦公空間的升級,更是我們邁向新征程的起點。它承載著我們對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對卓越品質的不懈追求,也體現了我們低調、務實、創新、擔當的企業性格”。
十五年,是可勝技術成長為行業龍頭的光輝史,映射著光熱發電行業從青澀到成熟的坎坷歷程,寫滿了中國從光熱追隨者成為全球光熱發電行業中心的風云變幻。
1
生于一片荒蕪
2010年,中國的光熱發電行業幾乎還是一片“無人區”,缺技術、缺產業鏈、缺市場。
政策層面,《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在宏觀層面首次提出,進行萬千瓦級太陽能熱發電試驗和試點工作。
技術上,仍處于研發小試階段,中科院電工所1MW塔式試驗電站、蘭州大成200kW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等少量試驗性示范項目正在籌建。
產業鏈方面,可謂“一窮二白”,尚處于前期孵化階段,大明玻璃、龍騰光熱等國產反射鏡、集熱管核心裝備制造商亦剛剛成立。
市場端,身披中德政府間合作項目的光環,我國首個光熱發電特許權項目鄂爾多斯50MW槽式光熱電站正在籌建中,德國太陽千年等外資企業主導技術方案并負責關鍵設備供貨,但該項目最終擱淺。
正是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可勝技術的誕生,從一開始就“不得不”肩負起破局的使命。
2
從杭州到德令哈
金建祥彼時已經作為創始人之一,成功締造了中控技術這樣一家DCS控制系統領域的龍頭企業。從工業控制轉身光熱發電,金建祥的邏輯是,“光熱發電的核心技術本質上就是更大規模的控制技術。”
2011年,在杭州的試驗基地里,可勝技術團隊搭建起一個塔式光熱小試系統,主體為兩百多面定日鏡、一個小型吸熱器裝置。
杭州小試的系統規模雖小,但目標明確,其最終成功解決了高精度開環跟蹤技術和復雜的天文算法問題,實現了定日鏡的精準控制,為大規模鏡場控制積累了初步經驗。
在此基礎上,金建祥帶領團隊,砸下經過多方努力籌集到的2個億資金,在距離杭州2500公里的青海德令哈,開建我國首個10MW級塔式光熱電站,并于2013年7月成功實現并網發電。
▲青海中控德令哈10MW塔式光熱電站
這個項目帶來了關鍵的政策突破。2014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青海德令哈10MW電站1.2元/kWh的上網電價,這是中國首座獲電價批復的光熱電站。
電價就是“生命線”,這一上網電價政策對企業的意義很大,其背后是國家對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光熱發電技術的支持和肯定。對行業的意義則更大,它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中國光熱發電的商業化發展大門,也像一粒火種引燃了光熱發電產業鏈發展的燎原之勢。
在水工質塔式電站驗證成功的基礎上,金建祥隨即帶領團隊開始攻關熔鹽塔式技術。2016年,德令哈10MW電站的熔鹽吸熱、儲熱、換熱系統成功投運,成為我國首座投運的具備規模化儲能系統的塔式光熱電站,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了第二代塔式熔鹽光熱發電核心技術。
這是中國光熱發電產業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里程碑。從杭州小試、到德令哈10MW熔鹽塔式電站的成功,金建祥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地用實踐證明了,中國自主化的光熱發電項目不僅“能做”,還能“做好”!
3
成功的商業化示范
2015年起,國家能源局開始組織實施首批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青海中控德令哈熔鹽塔式5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成功入列。
▲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熱電站
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明確2018年12月31日以前全部投運的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執行1.15元(含稅)的標桿上網電價,由此催生了中國第一波光熱發電項目建設熱潮。
2018年底,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熱電站如期并網投運。該電站采用可勝技術自主研發并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塔式熔鹽光熱發電核心技術,實現95%以上的設備國產化。2019年,該項目就交出了“首年發電1.22億kWh”的亮眼成績,這個數字,直接刷新了全球同類型塔式熔鹽光熱電站的同期發電量紀錄。
2022年,電站全年發電量超過設計值,成為全球首個達產的塔式熔鹽光熱電站。截至2024年12月31日24時,電站連續突破單日、單月、年度發電量紀錄,三年累計發電量4.39億kWh,超過三年設計發電量4.38億kWh。
數據不會說謊。在此之前,國外多個在運營光熱電站因為多種技術問題,始終無法達產,甚至被迫停運。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熱電站的卓越運行表現,使其成為全球塔式光熱發電技術領域的一座標桿,充分印證了可勝技術的技術實力。
4
品牌煥新,大戰告捷
2021年7月,中控太陽能正式更名為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塔式熔鹽儲能光熱發電整體解決方案、熔鹽儲能綜合能源解決方案兩大核心業務,同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邁出了走向資本市場的重要一步。
國家首批光熱示范項目之后,中國光熱發電行業邁入了風光熱一體化開發的新時代,諸多央國企大力布局光熱發電,成為光熱發電項目開發的主力。可勝技術作為塔式熔鹽光熱發電整體解決方案以及核心技術和裝備的提供商,在一體化的大戰場中展開競逐。
▲可勝技術光熱一體化項目業績
截至目前,可勝技術開發、參建的一體化項目總計已達11個,成為光熱一體化時代的最大贏家。加上其他項目,可勝技術的累計裝機規模現已達到1710MW,成為全球唯一業績超1GW的塔式熔鹽光熱系統供應商,坐穩全球光熱發電行業龍頭地位。
5
技術硬實力,領跑的底氣
“創新精神是科技型企業的根本”,學者出身的金建祥篤信這一點。可勝技術發展成為光熱發電行業龍頭,核心動力正是持續創新支撐下的技術硬實力。
十五年來,可勝技術累計投入超10億元深耕塔式熔鹽光熱技術自主研發,完全掌握國產化塔式熔鹽光熱發電全流程核心技術。
▲可勝技術的技術創新體系
可勝技術自主研發的“高精度智能定日鏡”,經德國CSP Services與德國DLR權威檢測,憑借面型誤差小、跟蹤精度高等優勢,獲最高等級“Excellent”(卓越)評價。
包含鏡場控制系統、全自動校正系統的“高精度跟蹤智能校正定日鏡場成套裝備”攻克了極端環境適應性、定日鏡高精度裝配、自主可控的大規模鏡場集群控制、自動化可動態調整的定日鏡跟蹤、智能化自動化定日鏡場能量調度等關鍵技術,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
可勝技術開發了一整套熔鹽儲換熱系統工藝包,包含系統工藝設計、關鍵設備的設計和選型、控制方案設計,并掌握了熔鹽儲換熱系統施工質量管控、調試及運行技術。
為提升儲換熱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經濟性,可勝技術創新研發了低位罐短軸泵技術方案,通過縮短熔鹽泵軸長,提高了熔鹽泵的可靠性,并降低了運維成本;同時降低了不可用熔鹽比例,減小了儲罐用鋼量和熔鹽用量。采用該方案后,儲熱系統綜合成本最多可較常規方案下降約12%。
針對光熱電站運營階段面臨的操作難度大、專業人才儲備不足、數智化水平低等挑戰。可勝技術自主研發的仿真培訓平臺具備全電站的設備仿真和操作培訓功能,可為光熱發電運維人員的培養提供全方位支持,分別由仿真模型系統、學員站軟件和教師站軟件組成。
可勝技術全新開發的基于云服務的光熱電站運行智慧管理平臺,通過數智化管理平臺、科學化數據分析平臺及智慧化監管平臺,全方位解決光熱電站運營優化面臨的難點,為不同層級用戶提供強大支持。
……整體來看,可勝技術的創新不是孤立的單一產品升級,而是貫穿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實施和電站運營全鏈條的系統性創新。這套技術創新的組合拳,最終目的是持續降低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為光熱發電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十五年前,中國光熱發電在世界范圍內還是個“小學生”,十五年后,金建祥如是評價中國的光熱發電技術水平,“從望其項背到遙遙領先的跨越發展,可勝技術自主研發的塔式熔鹽儲能光熱發電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這一成就的取得,歸根結底正是以可勝技術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持續地以技術創新引領企業發展,以市場應用反哺科技創新,這正是中國光熱領跑全球的底氣。
6
以行業發展為己任
為什么選擇光熱發電?金建祥在回憶他的創業緣由時曾說,“光熱發電技術是典型的有助于新能源消納的、極為罕見的電網友好型低碳發電技術,能幫助國家更快更好實現碳中和。”
但一個新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順風順水的,光熱發電行業尤其如此。從2010年到今天,光熱發電行業歷經多次波峰波谷,一路走來可謂荊棘遍地、跌宕起伏。
在此過程中,可勝技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始終以行業發展為己任,積極推動產業政策的研究落地,主導和參與國內外光熱發電技術標準的制定,通過多維度創新優化推動光熱發電成本持續削減,
在推動首批示范項目電價政策出臺的過程中,在“十四五”“十五五”相關政策的規劃研究中……可勝技術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標準制定上,截至目前,可勝技術已牽頭編制2項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參編5項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
2024年,青海省給予3座350MW獨立光熱電站0.5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標志著光熱發電開始進入大容量、低成本、獨立裝機的3.0時代。
可勝技術目前正在主導開發、建設其中的格爾木350MW光熱發電項目,這一項目建成后,將全面刷新全球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在單機規模、鏡場面積、儲熱容量、發電量等方面的全新記錄。
金建祥表示,隨著儲熱配置優化、單機規模擴大、采用高低位罐和短軸泵等技術創新與運維優化,光熱發電成本已經在短期內實現了快速下降,青海省的3座以調峰模式運行的350MW獨立光熱電站,若將其運行模式改為能發盡發,其平準化度電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到約0.46元/kWh。
展望未來,金建祥指出,通過優化融資條件(降低IRR要求、引入超長期國債),發揮一定的行業規模化效應,疊加CCER收益后,調峰模式下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有望下降至0.4元/kWh以下,成為在大型新能源基地中全面替代傳統煤電的新調峰主力。
從中國第一座塔式熔鹽光熱電站,到全球第一的塔式光熱發電巨頭,從技術、商業模式創新到標準引領,可勝技術的成長史,正是中國光熱發電“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