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CSPPLAZA | 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1評論 | 8552查看 | 2014-06-04 16:47:00
——千億級市場正逐步開啟 引多路資本競逐新藍海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光熱發電即將跨入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節點,這個產業十余年來的積淀將由此迎來爆發。
CSPPLAZA光熱發電網報道:十年前,光熱發電先驅德國太陽千年公司和國內相關企事業單位的相關人員正積極推動中國首個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鄂爾多斯50MWe槽式電站的前期工作,但他們當時絕對沒有想到的是,轉眼間十年光陰已盡逝去。

圖:這樣的(de)光熱電站想(xiang)象圖即(ji)將(jiang)在中國成(cheng)為現實
十年間,這個身披中德政府間高技術合作光環的項目,演變成為2011年中國首個光熱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但定價方式不盡合理、中標電價明顯遠離理性數值,結果可想而知:十年后的今天,在該項目當初規劃選址的鄂爾多斯某地,依然一片荒蕪。
但十年的積淀夯實了中國光熱發電的產業基石,技術體系逐步完善、產業鏈上下游日趨完整、人才資源及專利技術穩步聚集,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主導者對這一產業有了更加深入理性的認知,這些要素構筑了光熱發電產業未來可持續穩健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
歷史性節點即將來臨
長期以來阻礙中國光熱發電產業化進程的政策壁壘正在被逐漸打破。
2014年以來,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等職能部門先后于2月18日組織召開了“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電價政策座談會”、于4月29日組織召開了“光熱發電示范項目技術要求及申請報告大綱征求意見討論會”,這兩次會議對推進我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重點研討,并形成了初步統一的框架方案。
據參加上述會議的人士透露,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會議期間發表了一些個人看法;他在講到示范項目的建設規模時表示,“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2015年建設完成1GW光熱發電裝機,目前來看是沒有希望了,但如果在2015年前能夠開工建設1GW規模的項目,也是比較好的。”
行業人士據上述兩次會議傳達的信息普遍預計,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和指導電價很有可能將于今年八九月份正式落地。屆時,中國光熱發電產業將迎來歷史性的重大節點,示范電價扶持下的示范項目建設將成為未來兩年中國光熱發電產業的重中之重。
自2011年大唐新能源中標鄂爾多斯50MWe槽式電站以來,各大電力公司和投資商爭相圈地規劃開發光熱電站,但除了中控德令哈10MW塔式電站以外,沒有一家真正開工建設,大家普遍遵循的一條準則是“無電價,不動工。”
如今,示范項目和示范電價即將落地的預期已經獲得整個行業的普遍認可。這也加快了開發商上馬光熱發電項目的決心和速度, CSPPLAZA記者此前從中廣核太陽能有限公司獲悉,中廣核德令哈50MWe槽式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已正式確定于2014年7月1日動工建設;“這次絕對不是簡簡單單放掛炮的事,是要動真格的了。”相關人士強調。
事實上,中廣核德令哈項目預期7月1日之前并不能完全確定取得示范電價的支持,但中廣核目前顯然已不再過多考慮示范電價何時給出這一問題;中廣核太陽能公司總經理韓慶浩認為:“我們相信電價今年肯定是要給的,目前的重點是想辦法把這個項目做好。”
除中廣核項目外,手握多地項目資源的五大電力公司和中控等民營開發商正在靜靜等待最后的發令槍響,一旦示范項目的相關申報規章落地,他們將積極進行項目申報以獲得電價支持。華電新能源技術開發公司相關人士此前曾對CSPPLAZA記者表示,“華電金塔項目目前僅差電價最后一關,一旦項目獲批為示范項目并獲得電價扶持,集團層面將立馬為該項目大開綠燈。”
據CSPPLAZA統計,目前國內各項目開發商擬開發并已經進行了一些前期工作的光熱發電項目近25個,總裝機約1600MW;正如開篇所闡述的,十年的積淀在累積了一批優質區域項目開發點的同時,系統集成能力和產業鏈的上下游也日趨完整;在系統集成領域,有試驗回路實戰經驗的公司如中廣核太陽能、中海陽等均已經逐步掌握了光熱電站的系統集成能力,基本具備了建設好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的技術儲備。
對于裝備的國產化,經過數年來的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具備商業化應用條件的關鍵裝備制造能力。以聚光反射鏡為例,以中海陽集團控股子公司成都禪德為代表的高精度反射鏡制造廠商生產的聚光鏡,已經通過德國DLR和西班牙CSPS等權威第三方機構的檢測,質量工藝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它主要裝備如集熱管、支架、跟蹤驅動系統、控制系統、導熱油、熔鹽等產品的國產化水平也已獲得巨大進步,基本能夠滿足商業化電站的需求。
跨越節點贏得千億市場
據CSPPLAZA掌(zhang)握的信息,國家能源局現已基(ji)本確定了我國光熱發電產業(ye)發展的進度(du)表,即2014年(nian)~2016年(nian)通過示(shi)范電價政策(ce)扶持完成一批(pi)商業(ye)化示(shi)范項目(mu)的建(jian)設(she),2017年(nian)進入大規模開發建(jian)設(she)階段。
相對于光伏產業的爆發性增長和大起大落,政府對光熱發電的支持顯得更加理性和務實。“這主要是因為光伏行業的過快發展帶來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政府不可能在光熱發電領域重蹈光伏的覆轍,因此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要遵循穩健和可持續的主導思路,這也是更為良性和健康的產業發展道路。”華電集團某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即便如此,光熱發電(dian)(dian)的(de)市場規模仍(reng)然不(bu)容小覷。假定以中(zhong)廣核德令哈50MWe帶(dai)7小時儲(chu)熱的(de)槽式電(dian)(dian)站為(wei)參考,據公開數據,該項目的(de)總投資(zi)(zi)約為(wei)19.4億元(yuan)(單(dan)位千瓦投資(zi)(zi)約4萬(wan)元(yuan)),以此粗略計算(不(bu)考慮不(bu)同技(ji)術類型(xing)的(de)不(bu)同投資(zi)(zi)差異),1GWe項目的(de)總投資(zi)(zi)額約為(wei)400億元(yuan)。另外不(bu)可(ke)忽略的(de)是(shi),示范電(dian)(dian)價落地帶(dai)來的(de)重大利好將(jiang)吸引更多投資(zi)(zi)進入(ru)光熱發電(dian)(dian)產(chan)業,即便是(shi)沒有獲得(de)示范電(dian)(dian)價支持(chi)的(de)項目也極有可(ke)能在2017年前動工建設(she),因此2017年之前開工建設(she)的(de)項目很(hen)有可(ke)能會超過1GWe。
即便保守些預計,到2017年,這一產業經過前期的示范階段后方能迎來真正的爆發期;依然按照我國政府此前規劃到2020年實現3GWe光熱發電裝機的最低目標計算,把相關成本下降的因素考慮在內,示范期后續的項目以帶7小時儲熱電站的單位kW投資成本約3萬元計算,則從現在到 2020年前,我國光熱電站的累計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的級別。
另外,太陽能聚光集熱技術領域的的中高溫(熱電聯供、聯合循環)應用市場在2020年之前絕不僅僅限于這規劃中的3GW,中海陽集團董事長薛黎明在多個國際國內大型會議上均闡述過大能源概念:“在未來的10到20年內,新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在大多數場合是共生共榮、聯合協作的關系,特別是太陽能光熱發電(中高溫應用)在煤、常規油氣、非常規油氣開采、運輸領域的聯合應用,其市場容量將極為巨大;國內現有光照資源一、二類地區的煤田、油田節能降耗、產能優化就能創造出一個過千億元的中高溫聚光光熱市場。”
多路資本將競逐新藍海
據CSPPLAZA統計,截至2014年5月,全球在運行光熱發電裝機已超過4GW,在建和已列入規劃的項目裝機超過10GW;南非、摩洛哥、沙特、印度、中國等新興市場的裝機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實現快速增長。
雖然相對于光伏裝機而言,上述數字顯得并不那么耀眼;但必須要指出的是,世界(中國)未來的主導能源一定要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而且必須是可調度的可再生能源,因為只有可調穩定的電力才能充當電網的主力電源;光伏和風電的本質缺陷決定了其很難成為具備成本和技術競爭力的基荷能源,而光熱發電搭配廉價儲熱系統已經被驗證是可靠的、低成本的、且可承擔基荷電力供應的綠色能源;光熱發電的這種優良屬性決定了其必然擁有極大的發展潛能,遠看50年,這一產業有望成為能源電力體系的主導者之一;而這也是其能夠吸引各方戰略資本關注的根本原因。
當前的光熱發電市場對資本而言仍然是一片藍海,中國光熱發電市場即將正式啟動的訊號已經被敏感的資本界人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