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 0評論 | 4321查看 | 2015-02-02 17:23:00
預計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并之后也將啟動IPO。不過,由于國家核電沒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預計中電投旗下A股上市公司有可能成為兩大集團合并后資產重組的平臺。
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并一事終于在2015年伊始傳來新消息。
據公開報道,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家核電)合并已在近日獲得最高決策層簽字通過,目前國資委正在制定具體方案,近期官方將對外宣布兩大巨頭合并方案。
而對中電投內部員工來說,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合并事宜早已不是新聞,企業內部從去年就已為此事積極準備。“鑒于中電投近幾年經濟效益較差,國資委推動其與國家核電的兼并重組,有利于促成合并后的企業真正成為我國第三大核電運營商。”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告訴記者。
重組消息落定
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
隨著政府層面不斷加大對核電的支持,國內核電企業也在通過兼并重組來做大做強。國資委從2014年年初就在推動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重組一事。2014年6月,兩家公司均對外宣布,正在為重組合并做工作。據媒體報道,國家核電和中電投的合并事宜在今年初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按照此前的方案,兩大巨頭可能暫時分別保留原有的公司體制不變,成立總公司,負責整合之后的協調實務,過渡期之后,將對相關業務進行深度重組。
中電投是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三家核電站運營牌照的持有者之一;國家核電是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受讓方、引進消化吸收的主體,亦是國產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的技術創新方。此外,國家核電旗下國核電力規劃院和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脫胎于國網系統,在常規電和新能源工程咨詢、規劃設計領域亦擁有超強實力。
兩者合并,可以看做是中國頂尖的核電技術公司和擁有壟斷地位核電運營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兩家核電公司合并之后,中國核電勢必形成三分天下的版圖。
投資失誤被迫重組
盡管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并的正式方案尚未公布,但記者獲悉,此次重組后,國家核電現任董事王炳華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長可能性最大。
中電投雖然位列五大發電集團,但卻是其中規模最小的一家,大部分年份業績排在第5位,近些年因戰略投資失誤效益較差,一直在尋找重組整合的機會。
根據記者梳理中電投近些年的重大投資項目發現,其最少有兩次大的失誤,分別是緬甸密松水電站和電解鋁投資。這兩個涉及金額巨大的投資項目均以失敗告終,前者巨額投資付諸東流,后者因電解鋁行業整體低迷連年虧損。
密松水電站是中電投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7個水電項目的第一個,采取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運營期滿50年后將由中電投移交緬方。這個項目曾經得到緬甸政府的支持,中緬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合作開發緬甸水電資源的框架協議》,對中電投集團開發伊江上游水電項目表示支持。
該項目于2009年12月開工建設,原定于2017年竣工。按照規劃,密松水電站裝機容量為600萬千瓦,建成后將成為緬甸境內規劃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但在2011年9月,緬甸總統吳登盛突然以違背人民意愿為由決定在他任期內擱置這一項目。目前,密松水電站工程被叫停已3年多,前期投資付諸流水,中電投可謂損失慘重。
而中電投是從2003年開始走上電解鋁產能擴張之路的。當年3月,原中電投旗下漳澤電力和中國鋁業合資成立了山西華澤鋁電有限公司,2006年投產。截至2012年底,中電投的電解鋁總產能達到277萬噸,按照中電投的規劃,到2020年集團電解鋁產能將達到350萬噸,配套氧化鋁產能超過700萬噸。
但據記者從電解鋁行業了解,這個行業目前生產虧損,不生產更虧損,中電投也不例外,而中電投投入巨額進入產能嚴重過剩的電解鋁行業,不能不說是個戰略失誤。
將啟動IPO
雖然公司發展戰略出現失誤,但是中電投一直以來在核電領域的投資給其帶來了翻身的機會,而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合并,無疑拯救了連年處在虧損邊緣的中電投。
從去年開始,中國核電發展計劃開始重新啟動,規劃至2020年建成核電裝機58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3000萬千瓦。政策春風吹拂,中核與中廣核已分別在2015年啟動IPO工作,為后續核電項目融資,預計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并之后也將啟動IPO。
不過,由于國家核電沒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預計中電投旗下A股上市公司有可能成為兩大集團合并后資產重組的平臺。其中,中電遠達作為唯一的環保平臺,投資者大多預計其將成為旗下環保資產平臺,而對于中電投都是實際控制人的吉電股份和上海電力,誰將可能受益核電資產整合仍需等待。
北京創高助新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黃華告訴記者,目前看來,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合并應該是成立新主體,而兩家企業都成為新主體組成部分(即成為子集團或者子公司),新主體領導班子則由參與合并的企業領導組成。“業務和原集團都正常運行,基層人員與業務將沒有大的影響,合并企業的管理體系不同,領導風格不同,預計真正的融合需三年以上或更長。”黃華說。
黃華同時指出,如果涉及到IPO,因為合并后的企業將以核電為主,其他非主業的下屬公司將受到大的影響,比如處于虧損中的電解鋁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