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網 | 0評論 | 4982查看 | 2016-03-10 12:01: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逐年攀升,化石能源導致的環境破壞日趨嚴重,排放的大量廢氣和粉塵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威脅。尤其是在如今,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霧霾多次預警,不合理的能源體系結構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國家發展呼喚能源體系供給側改革。
種種跡象表明,能源體系的供給側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舊能源替代的“拐點”正在出現。早在2014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新增裝機總容量占可再生能源比例近六成,首次超過煤炭和天然氣的總和。
基于以上的戰略判斷,全球新能源供給側需要一場真正的革命。從國際上來看,以德法為首的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宣布將徹底放棄火電煤炭,將經濟發展完全立足于新能源體系之上。在此情況下,中國的新能源改革之路究竟該何去何從?當然,根據中國特殊國情,中國的新能源發展之路注定無法原樣照搬外國,必須走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新能源之路。而在諸多新能源當中,光熱發電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從2015年全球光熱市場發展來看,光熱發電技術和應用市場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過渡,包括南非、印度、摩洛哥等新興經濟體,都開始陸續推進光熱發電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各國在建光熱發電項目規模均達到200-300MW。2015年,我國針對光熱發電產業出臺多項支持政策,特別是國家能源局去年12月印發的《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計劃到2020年累計完成光熱電站裝機10GW,預計總投資額達3000億元,政策激勵將是光熱行業發展的巨大利好。
在今年兩會上,呼吁光熱產業加速發展的行業龍頭中海陽就一直在嘗試光熱技術與傳統能源相結合的道路。據悉,中海陽在積極開發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同時,也在深入研發光熱與頁巖氣、天然氣等聯合循環發電的新技術,不斷開創出新能源供給產業鏈條,為光熱技術在不同地區的利用提供技術支持。早在2014年,中海陽已經率先實現了技術突破,成為國內首家具備太陽能光熱稠油開采所涉及的方案設計、設備制造、系統集成系列技術鏈條的企業。至此,中國光熱無論技術還是實踐都準備好迎接整個產業的爆發。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于扶持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發展》的提案。可見,光熱產業不僅將成為中國能源體系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工具,同時也將蘊育極具潛力的巨大市場。實現這一目標,也需要更多地像中海陽這樣具備光熱創新綜合利用解決方案能力的企業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