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 | 0評論 | 4632查看 | 2013-08-21 10:58:07
氣候變化問題不再僅僅局限于科學領域,它也越來越受到國際金融機構的關注。世界銀行(行情 專區)在今年7月初宣布除特殊情況,今后將不再為燃煤發電廠項目提供貸款,這再次說明金融機構正在助推全球的低碳轉型。
但是必須認清一點是,世界經濟向低碳轉型并非一件便宜的事。
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的預測,到2035年,必須投資13.5萬億美元用于低碳能源以減少排放。匯豐銀行也預測全球低碳轉型需要在近十年的投資額為10萬億美元。
這些錢究竟從哪里來?一直是令人困擾的問題。
近5年來,在投資圈出現了“綠色債券”,甚至“氣候債券”等為應對氣候變化籌錢的工具,而且已經變得越來越火。
“去年,全球氣候債券發行量為3460億美元。”氣候債券機構(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以下簡稱CBI)的主席肖恩(Sean Kidney)對本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氣候債券與其他固定收益模式的金融工具沒有區別,只是它所解決的問題被細化為氣候變化領域,其發行機構為政府、銀行以及公司。
中國目前尚無專門的“綠色債券”或“氣候債券”。
“不過我們并不關心這些債券是不是真的叫氣候債券,我們是關心資金是否真的流入了綠色領域。”肖恩表示。
因此按照肖恩的理解,中國目前是氣候債券發行最大國,共發行了1270億美元的債券,肖恩把鐵路的修建也納入了其統計體系。
另外,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在中國,企業(公司)債券市場成為綠色低碳產業融資的來源之一。
2013年全球氣候債券3460億美元
交通為2630億美元,能源則為410億美元。
肖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時成立了CBI后,就沒有停止過對氣候債券的研究,他不時都會出現在全球各大新能源財經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年會上,向投資者們講解當下氣候債券市場的最新情況。
畢竟“氣候債券”在整個氣候變化議題都搖擺不定的情況下,自然也會遭到一些質疑的聲音
不過肖恩卻一如既往的堅持認為“與氣候相關的債務證券是具有市場需求的。”
這也是金融界的呼聲。
早在2011年德班氣候變化大會時,包括英杰華集團(AVIVA)等在內的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就開始向政府提出訴求,希望促進綠色低碳相關債券的發展,用以支持低碳投資。
除此之外,根據CBI與匯豐銀行2013年7月發布的關于《氣候變化與債券》的報告不難看出,即便各國經歷著金融危機,但是債券依然吸引了資本市場的興趣,被視為是一種靠借入資本為氣候經濟融資的途徑。
根據前述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全球260家機構發行了1200種與氣候相關的債券,總額為3460億美元,這幾乎是2012年時估算的一倍。
肖恩將這3460億美元的債券劃分為了6個領域,其中包括交通、能源、金融、建筑與工業、農業與森林以及垃圾與污染控制。
“其中交通占了大頭,為2630億美元,而能源則為410億美元。”肖恩表示。
當然,在這場為氣候融資的游戲里,歐洲各大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一如既往的顯得非常積極。
比如,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在今年8月初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投資者又發行了一個時間為7年、價值為6000萬美元的“氣候意識債券”(Climate Awareness Bond)。而這個名為“氣候意識債券”是從固定收益投資者募集資金,用以支持歐洲投資銀行在可再生能源與能效領域的借貸。
“其實,亞洲國家,其中包括中國一些銀行機構其實對氣候債券也非常感興趣”,肖恩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華已經與相關機構的負責人見了面,“不過我現在還不能透露更多”。
氣候債券最大發行國為中國?
1190億都是在以高鐵為主的交通領域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中國目前還沒有歐洲國家那樣專門的以“氣候”命名的債券,但是《氣候變化與債券》依然把中國列為了發行與氣候相關債券的最大國。
截止2013年,中國發行了1270億美元與氣候相關的債券。相比之下,英國僅為500億美元、法國為410億美元、美國為380億美元。這是(shi)(shi)由于(yu)肖恩所領導(dao)的CBI以及匯豐銀行把為修(xiu)建鐵路所發行的債券(quan)也納入了其中。原因(yin)是(shi)(shi)他們(men)認為與飛(fei)機和(he)柴油汽車等交通(tong)工具相比,軌道交通(tong)的碳足跡是(shi)(shi)相對較少的。
事實上,中國1270億美元的債券中1190億都是在以高鐵為主的交通領域發行。單純就能源領域而言,中國所發行的債券為75億美元,歐洲和美國則分別為90億和80億美元。
據王遙介紹,中國目前尚無專門的“綠色債券”或“氣候債券”,不過中國也有一些為綠色低碳產業融資的債券。“只是(shi),與國外(wai)不(bu)同的(de)是(shi),中國企業(公司)債券市場逐漸(jian)成為綠色低碳產業融資(zi)的(de)來源(yuan)之一”,王遙(yao)表示。
據了解,國際范圍內綠色債券的發行機構比較分散,主要包括政府機構、國際機構、多邊金融機構與投資銀行。
促使投資者參與需三個條件
標準化、第三方認證、公共資金。
現階段,中國氣候融資發展已經面臨著多重難題,其中包括氣候融資管理體制與政策體系仍不完善,金融市場還未能在氣候融資領域承擔相應的角色等等。
今年年初中央財經大學與氣候組織發布了一份關于中國氣候融資的報告,具體研究了中國氣候資金的空缺數量。
其初步預估,2015年和2020年,中國每年氣候變化融資總量目標需要分別達到1.9632萬億元人民幣和2.4646萬億元,以實現中國既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
如果我國低碳經濟的轉型在接下來幾十年想要繼續進行,那么這種“氣候債券”的發行勢必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是調動私營投資的重要手段。
對此,王遙建議中國的發展性金融機構也可借鑒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的經驗,向金融機構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發行綠色債券或氣候債券,以增加投入到節能環保和氣候變化領域的資金。
同時,王遙也認為在未來加速投資者參與和市場擴張的三個重要條件是:標準化和第三方認證、達到一定總規模、公共資金幫助提高氣候債券的投資分級。
不難看出,王遙所提出這些條件都是為了保證氣候債券的信用度。“的(de)確,政府(fu)在(zai)氣候(hou)債券中(zhong)扮(ban)演(yan)的(de)作用(yong)是非常重(zhong)要的(de),他們的(de)參與會幫助氣候(hou)債券市(shi)場的(de)開始”,肖恩(en)表示,甚至政府(fu)也可以發(fa)行氣候(hou)債券比(bi)如(ru)澳大利(li)亞以及印度政府(fu)。
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提供保險和其他對政策風險的擔保,對合格的債券提供財政支持(稅收方面的激勵等),以及公共資金承擔第一損失以提高債券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