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包括中電投、中廣核、特(te)變(bian)電工、晶(jing)科、英 利、天合(he)光能(neng)在內的多家一線光伏企業和相關研究所、認(ren)證(zheng) 單(dan)位、研(yan)究機構在青海西寧共同去探討如何促進(jin)產業(ye)的健康 發展(zhan)。一方面中國光伏行業規模不(bu)斷擴大,一方面組件質量和 電站質量并不樂觀,這(zhe)兩者(zhe)如何能(neng)平衡發展成為行(xing)業能(neng)否(fou)健(jian)康的(de)保證。
產業規模擴大的挑戰
雖然(ran)歐盟(meng)的(de)反傾銷已經落定,但中國光伏產(chan)業的(de)龐大規
模仍然需要進一(yi)步升級。此次杜邦公司與南方周(zhou)末共同組(zu)織
的中(zhong)國(guo)電(dian)站(zhan)高效(xiao)可靠運(yun)營與光伏材料技(ji)術研(yan)討會以及中(zhong)國(guo)綠
色產業促進計劃中,光伏產業的(de)健康發展成為討論的(de)重點。
宏觀(guan)上行業的(de)(de)健康(kang)發(fa)展(zhan)(zhan)和微觀(guan)上企業的(de)(de)規模(mo)發(fa)展(zhan)(zhan)已經
在(zai)產生沖突,財政部清(qing)潔發展基(ji)金管理中(zhong)心副主任焦小(xiao)平
闡釋了在財政上如(ru)何支持(chi)光(guang)伏產(chan)業,“光(guang)伏產(chan)業在十年內從
起步到(dao)壯(zhuang)大再走向(xiang)過(guo)剩,政府(fu)起了很大不利作用,沒(mei)有(you)用
市場(chang)經濟(ji)對(dui)待。政府的政策無非(fei)是(shi)稅(shui)收(shou)、補貼(tie)、貼(tie)息以及
一些政府采(cai)購等(deng),但(dan)要確定政府行(xing)為(wei)和(he)市場的邊(bian)界(jie)。在中國光伏行業面前,政府應(ying)該要反思(si)該怎樣支(zhi)持一個(ge)產業,
以什么樣的心態和方(fang)法支持。”
聯合(he)國(guo)(guo)工業(ye)發(fa)展組織中國(guo)(guo)投(tou)資促進處主(zhu)任羅響對政府 涉及新能源的管理方式也提(ti)出(chu)了意見,“此(ci)前(qian)各種政策比較混亂,政府多個部門都在涉足新(xin)能源的政策(ce)制訂(ding),我數了一下一共有18個(ge)部(bu)門,財政部(bu)、科技部(bu)、住建(jian)部(bu)、發 改委、能源局、科技部(bu)、商務部(bu)等等,這些政(zheng)策都是碎片化的,沒辦法(fa)系統起來。雖然(ran)補貼(tie)額度很大,但補貼(tie)錯位了,要對(dui)終端環節進行補貼(tie)而不是生(sheng)(sheng)產環節,越補貼(tie)越生(sheng)(sheng) 產,就(jiu)會造成產能過剩(sheng)。”而產能過剩(sheng)的事實已經存在,接下來政府的政策只(zhi)能 轉向產業結構(gou)調整。原民生證(zheng)券(quan)電力設備(bei)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現就(jiu)職于平安資產管理公司的王海(hai)生對終端(duan)應用(yong)市場(chang)進行了分析(xi)。下游(you)市場是(shi)產業調(diao)整的推動(dong)力,“20年的補(bu)貼電(dian)價下(xia)發(fa)后,能真正意義上(shang)啟動光伏電(dian)站(zhan)投資金融化(hua)的(de)平臺。”王海生對(dui)(dui)比(bi)了大(da)型地面(mian)電站(zhan)與分布式項目對(dui)(dui)光(guang)伏市場結構的(de)影(ying)響,“大型(xing)電站比較適合央(yang)企和大型(xing)電力集(ji)團(tuan)去做,而分(fen)布式項(xiang)目中(zhong)民(min)營(ying)資本將占有(you)非常大的比重。在分(fen)布式中(zhong),金融投資(zi)和證券化(hua)的需求是比較(jiao)明顯(xian)的。” 目前涉足光伏發電行業的企業中,電力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