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 | 0評論 | 4694查看 | 2012-07-12 15:08:16
天津西青區張家窩工業園,新霓空太陽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霓空)的牌子已經被摘下,這間曾經無比輝煌、國內第一家由外商投資的光熱發電制造類企業,以此落寞方式無奈告別中國。
“新霓空已經將天津基地的資產變賣了,而它不成功的原因,在于技術過于前沿,一直沒有多少項目,由此導致資金鏈斷裂。”7月11日,一位新霓空前任工程師告訴記者,新霓空走的是光熱發電領域中比較前沿的碟式發電,相對于主流的槽式發電,市場接受度不高。
根據聚熱方式的不同,光熱發電的技術路線可分為槽式、塔式、碟式和菲涅爾聚焦4種,其中以槽式發電應用最為廣泛。2009年,在全世界運行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占整個太陽能聚熱發電裝置的88%,占在建項目的97.5%。
新霓空由數位在光熱發電頗有建樹的美國科學家于2006年領域在美國特拉華州成立,并以其全球領先的技術,在2009年摩納哥舉行的“全球環保技術投資峰會”上,榮膺“環保技術發展卓越貢獻獎”。
2007年新霓空開始進入中國,并成立新霓空太陽能(中國)有限公司和彩熙太陽能環保技術(天津)有限公司兩家子公司,前者負責整個亞洲的戰略規劃、市場營銷、項目實施和技術研發,后者為一個年產能達140 MW的生產制造基地。
上述新霓空前任工程師透露,彩熙擁有約60人的生產團隊,新霓空則有30人的隊伍,負責人為羅伯特。“當時新霓空獨有的碟式光伏發電技術基礎研發已經做好了,公司希望將降低技術成本方面的深度研發放在中國,因為中國有人力成本優勢,制造成本也可以做到最低。”
該工程師坦言,新霓空進入中國之前,已與數家國內公司簽有合作意向,同時該公司寄望借助中國的成本優勢,將新霓空的碟式產品推向印度甚至是全球市場。
彼時的中國市場前景亦給新霓空很高的厚望。2007年我國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計劃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選擇荒漠、戈壁、荒灘等空閑土地,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并預計到2010年,太陽能熱發電總容量達到5萬千瓦。
但尷尬的是,光熱發電在國內的發展與光伏產業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目前國內在建或建成的光熱電站屈指可數。2010年12月28日,我國首座兆瓦級光熱發電試驗示范項目方在甘肅舉行開工奠基儀式;2011年1月,國內首個光熱發電特許權項目鄂爾多斯50MW工程方始招標,而大唐新能源最終以0.9399元/度的低價中標。
“這個價格很低了,國外一般會在2元/度以上,最低的也在1.5元/度以上。”國際領先的光熱發電商德國太陽千年北京首席代表周立新對記者感慨。
上述工程師同時對記者透露,新霓空彼時已經在國內基本談妥了幾個項目,“但美國人做事情比較謹慎,擔心國內的電價補貼不能及時發放,而補貼這一塊占了光熱發電成本的一半左右,由此公司僅簽了甘肅的兩個項目”;由于項目在手不多,加之兩家風投公司對公司股權的爭奪,新霓空內憂外患,只能退走中國。
2011年全球光熱發電裝機總量為1.76GW,與之相比,光伏發電該年即裝機27GW。不過,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則稱,該成本到2020年有望降低到0.05歐元/千瓦時(0.5元/千瓦時),可與常規能源相當。
“現在關鍵是國家對于這一塊的扶持政策沒有出來,同時技術路線、產業鏈、成本、儲能方式等也是需要解決問題。”973太陽能熱發電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電氣協會副理事長黃湘對記者直言分析,中國光熱發電或仍需要約三四輪特許權招標,以對光熱上網電價進行摸底,最后才出臺固定的標桿電價,“所以光熱發電的爆發點可能在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后”。
上述新霓空前任工程師認為,碟式發電先前處于試驗狀態,但現今開始商業化運營,且占地面積更小。“待到技術完全成熟,相信新霓空會重新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