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 0評論 | 3650查看 | 2015-02-28 16:23:00
國家發改委28日發布通知,決定自4月1日起將天然氣存量氣與增量氣價格并軌,同時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價格。分析認為,價改政策“第三步”落地早于預期,且增量氣價格大幅下調,有利于低油價格局下天然氣下游利用的拓展。放開直供用戶用氣價格,并推動交易市場建設,引導放開價格的氣量進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交易更顯示出國家加快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氣價并軌早于預期,推出交易中心顯示市場化決心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通知,國內非民用氣中的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下調0.44元,存量氣每立方米上調0.04元,最終實現價格并軌。由此,自2013年起加以區分的增量氣、存量氣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同時,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
此前,按照理順非居民用氣價格“三步走”的戰略,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6月、2014年8月連續兩次調整非民用天然氣價格,并計劃于2015年最終完成并軌。而此次年初就大幅下調增量氣價格,不僅實現了存量氣與增量氣門站價格的并軌,而且放開直供用戶氣價,推出了交易中心,引導放開價格氣量進入交易中心交易,已經超出了并軌計劃,真正實現了天然氣價改的破冰。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放開直供用戶的價格管制后,國內已經放開價格的天然氣將占到全部消費量的40%,市場化程度已顯著提高。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燃料油(3395, 25.00, 0.74%)和LPG等天然氣替代能源的價格也跟隨原油下挫。此次增量氣下調0.44元,顯示了政府按照市場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的決心。
同時,按照價格機制,氣價調整是一年一調,調價參考的是過去一年來可替代能源的價格,而此次調價較前一次僅相隔半年,參考可替代能源價格也是去年下半年的價格,調價周期已經縮短。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潤宇表示,如果參考上年度可替代能源價格,增量氣價格只能下調0.28元,本次下調0.44元確實需要多方博弈。目前實現增量氣與存量氣的并軌恰逢其時,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精神,在市場化的方向上也實現了2013年制定的目標。
能源專家、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則表示,此次價格并軌及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價格,都是在向市場傳達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天然氣市場化已是大勢所趨。相比于以往通過政治手段定價來講,有市場規律可依,產業鏈內的企業也能夠根據市場環境來調整經營策略,這一點意義重大。
下游企業迎來“大紅包”,市場公平度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我國2014年生產天然氣1279億立方米,同比上升5.6%;進口天然氣578億立方米,同比上升8.2%;表觀消費量超過18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這一增速較前兩年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天然氣的經濟性在下降。
近半年多來,油價大幅下跌對天然氣在下游的推廣形成了一定的阻力,部分原來的工業用戶也開始轉向其他替代能源。記者去年在東部地區調研時也發現,天然氣在包括陶瓷、金屬制品等多個行業的發展正在受到抑制,主要原因在于,隨著油價下跌,天然氣價格在此前兩次上調之后,經濟性已不顯著。
此次調價之前,增量氣與存量氣最高門站價相差0.48元。此前市場人士普遍預期,“可能是兩邊各承擔一半,一個上調兩毛多,一個下調兩毛多”。但從實際出臺的政策來看,考慮到近期可替代能源價格的大幅下滑,此次調價更多由增量氣的降價來承擔,政策對下游的利好顯然高于預期。
據測算,2012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為1120億立方米,到2014年為180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增量氣共有約680億立方米。據此計算,此次調價將總共向下游消費端釋放超過250億元的價格紅利。當然,部分地區可能前兩次價格調整不到位,本次的降幅可能遠小于平均幅度。
此次價格調整,最大的獲利方是產業鏈下游,將顯著有利于天然氣下游消費的拓展推廣,改變因原油下跌帶來的天然氣“逆替代”局面。特別是對于使用增量氣的用戶,包括LNG和CNG加氣站、城市燃氣、工業用氣、燃氣發電等行業的新進入者將是重要利好。而增量氣與存量氣并軌后,下游用戶的成本價格將趨同,市場公平度將顯著提升。
同時,直供用戶門站價格的放開,也將顯著利好下游大用戶提升在市場交易中的話語權。特別是去年以來天然氣供需趨緊的局面有所緩解,放開價格將有利于直供用戶價格回歸市場化,按照供需關系來決定價格。
市場化下一步,哪些堅冰仍待攻破?
天然氣市場化下一步如何推進?還有哪些堅冰待破?分析人士認為,下一步的重點將是體制機制改革,包括如何真正實現管道等基礎設施的第三方公平準入,如何在上游領域形成競爭,如何建立起上下游積極參與的交易市場等。
韓曉平認為,目前國際天然氣價格處于較低水平,對我國來講是很好的機會,但國內LNG接收站目前利用率并不高,主要還是第三方開放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認為,要形成真正的市場化格局,首先要有公平開放的儲運基礎設施,同時上游也需要打破目前的壟斷格局,真正引入競爭,而此次試點放開直供用戶價格管制,也是希望借此倒逼基礎設施向第三方開放。
值得注意的是,1月初剛剛獲上海市政府批準成立的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將在天然氣市場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引導此次放開價格管制的直供用戶氣量進入該交易中心交易,逐步形成中國天然氣市場價格。這意味著國家將加快推動中國主導的天然氣定價基準的建設。
長期以來,亞洲地區都缺少天然氣定價基準,中國、日本、韓國都是全球天然氣消費大國,但大量進口管道天然氣、液化天然氣貿易的定價都參考可替代能源或歐美天然氣價格基準。相比之下,中國擁有國產氣、中亞進口氣、海上進口液化天然氣等豐富的來源,未來還將接入俄羅斯進口氣,同時下游消費群體也日趨多元化,更具備成為亞洲地區天然氣交易中心與定價中心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