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 0評論 | 5941查看 | 2015-10-16 09:42:00
“十三五”規劃的十大關鍵領域:經濟增長、信息技術、服務業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收入分配(關鍵是扶貧)、人口老齡化、生態環保、投融資體制(PPP)、國企改革、軍民融合。
2013年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四中全會部署全面依法治國,2015年五中全會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布局,而這個布局的主線就是“十三五規劃”。十三五規劃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次五年規劃,也是國企改革方案之后最值得期待的中央文件。
我們結合歷次五年規劃的經驗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梳理出“十三五”規劃的十大關鍵領域:經濟增長、信息技術、服務業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收入分配(關鍵是扶貧)、人口老齡化、生態環保、投融資體制(PPP)、國企改革、軍民融合。
“十三五”規劃將帶來哪些重要投資機會
一、增長目標:不一樣的7%
綱舉目張,經濟增長目標正是宏觀政策的綱。短期來看,每年兩會上制定的年度目標是宏觀政策的主要參考,而中長期來看,宏觀政策的走向則與“五年規劃”中制定的五年增長目標息息相關。
那么問題來了,下一個五年增長目標將如何確定?根據以往幾個五年規劃,我們大體可以總結出幾條規律:
第一,增長目標一般是0.5%的整數倍,比如近四個五年規劃的目標分別是8%、7%、7.5%和7%。變動的幅度也以0.5%為基準單位。
第二,實際增長速度一般會遠超增長目標,這意味著在制定增長目標時一般會留出較大的政策余地。從過去20年的四個五年計劃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目標從未失手。按照十二五目前進度,2015年只需達到3.1%的增速就可以輕松達標。
第三,增長目標的變動方向和實際增速的變動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增長目標一般會充分考慮實際的經濟狀況,也對后面的宏觀調控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增長目標下調或上調后,實際增速也出現了相應的下降或上升。
第四,下行壓力較大的時期增長目標也不會大幅下調,增長速度會更接近增長目標。比如,十一五實際增長11.2%,超出目標3.7個百分點。十二五經濟大幅下行4.2個百分點,但目標僅從7.5%下調到7%。
展望十三五時期,為了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假設2015年增長7%,那么十三五期間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但習總書記在近期的專訪中的說法是7%),因此,從主觀角度看,中央并沒有太大必要把目標定高。而從客觀角度看,資本、勞動、土地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增長要素都有下行趨勢,十三五繼續保持7%的增速存在較大難度。所以如果中央依然按照傳統的規律來決策,十三五規劃毫無疑問應該將目標定在6.5%。
但十八大以來,依靠過去的經驗進行預測變得越來越危險,同樣,十三五的目標也可能會打破過去的規律:也許6.5%是一個更合理的選擇,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結果,因此最終目標很可能定在7%。第一,中央認可的經濟增長中樞應該在7%左右,如果按照傳統規律,定在6.5%能留出較大的政策空間,但政策之“錨”的作用不明顯,導致目標形同虛設,而如果定在7%,“錨”的作用更明顯。第二,以7%為目標并不意味著實際增速會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著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目標從最初的6.5%上調到更樂觀的7%意味著宏觀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將更加積極,這種積極將主要體現在財政政策上,未來政府代替私人部門加杠桿仍是大趨勢,托底經濟、防范風險,而這也要需要寬松的流動性環境作為支持,貨幣政策也不會坐以待斃。
二、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的內涵并不局限于“互聯網+”。從存量上看,中國的信息產業已經初具規模,2014年中國信息產業消費規模為2.8萬億元,貢獻GDP 0.8個百分比。從增量上看,在居民信息消費多樣化與政策引導的刺激下信息經濟發展迅速,2014年信息消費規模同比增長18%,而根據工信部的預測2015年將增長15%達到3.2萬億,成為增長新亮點。預計十三五時期,信息經濟仍將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上下游產業鏈為市場提供投資機會。
市場關注的方向:
①信息與產業融合。信息融合最早應用在軍事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民用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
一是與生物技術的融合,如前期被市場熱炒的基因芯片(在芯片表面固定探針,通過與芯片探針雜交測定核酸序列)、基因測序(從血液和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鎖定個人病變基因以提前預防和治療)等。
二是與制造業的融合,如物聯網(利用網絡技術將傳感器、控制器、機器和人員等連接在一起,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和遠程管理控制)、現代工業機器人(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器手或多自由度的機械裝置,可按照編排的程序運行)等。
三是與服務業的融合,發揮互聯網高效、便捷的特點降低成本,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如“餓了么”(餐飲O2O平臺)、許鮮網(在線水果B2C平臺)對所在領域的傳統企業形成沖擊。
②大數據。大數據本質上是通過長期跟蹤與搜集個體數據,對存量數據進行分析后提供智能與個性化的服務。大數據未來有較大增長空間,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應用范圍廣,大數據技術可用于教育、醫療、交通、金融、公安偵查、招商引資等領域;二是目前大數據產業處于較低發展水平,金融、通訊、交通等數據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存量數據融合與可視化程度低,經濟價值尚有待挖掘;三是政策加強引導,2015年9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推動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爭取到2018年建立國家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加快數據強國建設。
③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信息安全一切信息經濟都沒有保障。從個人角度看,國民隱私安全意識在增強,對金融、通訊、物流等行業系統安全的需求與日俱增;從國家層面看,高度重視信息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是唯一負責具體業務的小組。
④智慧能源。智慧能源指的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使能源開發、生產、消費的全過程更加智能化,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技術和能源制度體系。能源產業的智能化,以各環節的信息化為基礎,通過搜集數據以實現產業鏈優化。智慧能源是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是目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技術,大規模商用仍需時日,需要提升新能源技術水平和降低成本,智能化是實現路徑之一;二是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化石燃料占比63.4%,提高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資源壓力和減少有害氣體排放。
⑤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有助于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是指將信息技術、傳感技術、通訊技術、控制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等有效集成于地面交通系統而建立的大范圍與全方位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先進的交通信息系統是智能交通的基礎,搜集多種信息后傳輸至交通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處理后將信息反饋至交通參與者,并結合交通管理系統、公共交通系統等系統實現出行策略最優化。
三、服務業開放
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迫在眉睫:一是制造業活動收縮,服務業繁榮有助于對沖制造業下滑對經濟增長的拖累;二是服務業吸收勞動力能力強,未來傳統產能過剩行業過剩產能將繼續去化,服務業發展有助于實現勞動力從工業向服務業的轉移,緩解就業壓力。而服務業的發展關鍵靠擴大開放。
市場關注的方向:
①民營銀行。第一,利率市場化以擴大市場準入條件為基礎,信貸資源供給來源的多樣化有助于提高資金需求方議價能力,以實現資金供需雙方實質上處于同等地位。第二,民營銀行有較大增量市場。與傳統銀行不同的是,民營銀行定位于向中小微企業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而融資難、融資貴是現階段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頑疾之一,民營銀行面臨旺盛的資金需求。第三,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高,目前已有40余家企業就發起籌建第二批民營銀行表達了意向。
②民營醫院。一是民營醫院有助于減輕財政負擔。公立醫院多為事業單位,財政對其日常經營提供補貼。公立醫院私有化后,社會資本方可整合上下游醫療設備、藥品等產業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