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CSPPLAZA | 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0評論 | 7045查看 | 2016-09-02 16:17:00
CSPPLAZA光熱發電網報道:2016年9月1日,國家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爆出了光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已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的消息,等候電價政策多年的光熱人紛紛奔走相告,熱鬧程度與春節相比不遑多讓。從去年9月30日下發到今年9月1日發布,電價整整“懷胎”11個月,而且據傳還經歷了從最初核定1.10元/KWh 到相關業內企業通過爭取、相關部門多次調研最終確定1.15元/KWh 這一各方博弈過程。那么,業內人士對于1.15這一價格到底是否滿意,CSPPLAZA通過旗下各交流平臺搜集整理了多名業內人士的意見。
認為電價中規中矩者居多
從反饋結果看,大部分業內人士雖然希冀更高一些的電價,但認為1.15元這一價格還是可以接受的。中海陽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光熱事業部總經理章顥繽通過CSPPLAZA微信交流平臺表示,電價從1.10元-1.15元/KWh的變化經過深入調研,雖然距離示范項目申請電價有些差距,但說明了國家價格司對光熱產業的重視,對光熱產業和項目進行了深入研究,讓光熱產業能夠啟動起來。
網友碧海舟·何遠之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認為電價制定過程反映了發改委很務實。首先放風1.10元聽聽行業民意,探探企業的承受底線,擠出申報電價的水分。實際公布1.15元,既不妨礙有能力的企業發展光熱,又不會引發一窩蜂搶上光熱。等到第一批項目完成,行業趨于成熟,再采用更低的價格。這樣既不阻礙行業發展,也降低了光熱補貼的總量。
來自首航節能的曾煒烽則認為這一電價標準應有利于全行業的健康發展。他表示,光熱發電技術路線眾多,國內已經開展實際驗證的項目較少。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實際開展的工作深度也不同,可接受的最低經濟性電價范圍分布實際要比標桿電價的期望范圍要大得多。1.15元的這么一個標桿電價可以說是中規中矩,在此價格基礎上,小部分已經開展較深工作的廠商能夠實現盈利,并獲得解決方案市場的市場份額,但尚有一部分廠商仍需在具體項目去驗證自身的技術和經濟性。總而言之,我認為這個價格整體上能夠催化光熱市場的形成,又不會出現一哄而上的局面,有利于全行業的健康發展。
但來自光熱聯盟的杜鳳麗則認為光熱發電行業相比風電和光伏起步要艱難不少,行業發展環境并非十分有利,應該認真思考如何面對行業發展即將面臨的一些難題并突破困境。她表示,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非常努力了,但目前全國處于用電量下滑的大環境,同時電價選取了109個申報項目中的較低報價,不可否認太陽能熱發電起步就比光伏和風電艱難不少。
行業將面臨哪些問題
章顥繽認為,目前光熱發電行業還面臨三個挑戰,一是示范項目成功并達到設計值的挑戰;二是突破國外技術應用環境挑戰;三是降低成本挑戰。但她相信,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中國的光熱產業一定能夠發芽成長為大樹,最終成為能源體系中的基礎能源之一。同樣來自中海陽集團的張兵認為,這個電價也確實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期施工設計建設中不能有任何閃失,否則很難達到預期。
部分網友則強調成本才是重中之重,認為誰把建設成本降下來,誰就能生存下來,并發展壯大成為行業領頭羊,無論采用何種聚光方式,假如能將千瓦單位投資成本控制在2萬元以內,在壽命期內盈利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同時必須加快產業國產化步伐,光熱發電設備必須國產化光熱發電建設成本才能大幅下降,依靠國外的供應商和設計人員而沒有國產化,沒有自己獨立的知識產權和專利產品,光熱行業不會做大做強,只會受制于外國。
無論如何,中國首批1GW左右的示范項目不出意外很快將批量開建,如何齊心協力保障首批項目順利建設及并網投運無疑是業內各方的頭等要務,對于尚屬蹣跚學步的中國光熱發電行業來說,未來將遇到哪些困難,又將如何面對和解決,對于中國光熱發電行業的發展走向以及十三五規劃的10GW光熱發電計劃的實施意義重大。
【注:本文主要觀點通過CSPPLAZA光熱微言采集并整理,相關觀點來自微信微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