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午夜精品无码,午夜天堂一区人妻,无遮挡色视频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電改應遵循市場規律 降電價并非最終目的
來源:能源評論 | 0評論 | 4936查看 | 2016-09-09 11:51:00    
  9號文(wen)的(de)頒(ban)布,讓(rang)中國(guo)電改迎來(lai)窗口期。31家電力交易中心相繼掛牌(pai),為電改開辟了一塊新陣地,展(zhan)望未(wei)來(lai),其(qi)不應以降低電價作為最終目(mu)的(de),而應沿著市場化的(de)道路,大步前行(xing)。

  電改在提速。

  這是每一個電力從業者的真實感受。

  與2002年電改5號文出臺后,落實舉步維艱不同,2015年電改9號文頒布后,電改迎來了窗口期。

  其中,31家電力交易中心的相繼掛牌,為電改提供了一塊新的“陣地”,在推進電力交易體制改革,完善市場化交易機制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

  截至發稿時,我國已經成立了2家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和29家省級電力交易中心,還有海南、山西、湖北等電力交易中心正在籌備。

  那么,這31家電力交易中心在中國電改的征途上,承擔了什么歷史使命?現在究竟做了什么?未來將會如何發展?

  帶著這些疑問,《能源評論》分別派遣記者對北京、廣州、安徽、廣東、貴州等地電力交易中心,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參考了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電力交易機構的經驗與問題,形成以下一組報道。在這里,我們不夸大成績,也不掩蓋問題,只求探明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力交易中心的發展邏輯,為中國電改找到方向。

  降電價,牛鼻子抓錯了

  電價降了!

  各地電力交易中心運營以來,人們普遍反映如此。

  4月22日,山東電力交易中心在濟南掛牌。當天,實現交易電量54億千瓦時。其中,組織完成了省內兩批次共計500億千瓦時直接交易,降價幅度達5分/千瓦時,降低用戶電費成本25億元。同時,配合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成功組織開展了銀東直流跨區90億千瓦時電量的直接交易,平均降價6.5分/千瓦時,降低山東用電企業成本5.4億元。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成立至今,共組織了4次售電商參與的競價交易,其中7月,全網月度競爭交易總成交電量為26.6億千瓦時,共有35家供應商和112家需求方成交,最終結算的平均價差為-58.87厘/千瓦時,平均降幅超過6分/千瓦時。

  可見,電力交易中心的建立,確實起到了9號文中提及的“降低電力成本”的作用,讓改革的紅利有效釋放。因為,從供電市場來看,目前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通過電力交易中心,一些發電企業利用競爭機制銷售電量,不僅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還激發了企業降價的動力,同時降低了用電企業的成本。這正應了電力供給側改革的題中之意。

  然而,我們發現一些政府部門、改革參與主體在認識上,存在把建立電力交易中心的目的片面理解為降電價,或過于聚焦降電價的傾向。電價下降本質上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下,當前供求關系在價格上的反映,是電力需求增長放緩與發電裝機容量總體過剩共同作用的結果。電力供應過剩,是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契機;電價下降,不是裹挾電改政策落實的理由。電改的目的是理順電力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電價升或降,應當是市場各參與主體在這個價格機制下博弈的結果。

  因此,電力交易中心的建立與運營不應把降電價作為最終目的。在改革進程中,電改所引入的競爭未必意味著電價的下降。

  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把降電價和救企業連在一起本身是錯誤的,相當于頭痛醫腳,而采取行政手段干預電力市場,更是錯上加錯。只有通過競爭將落后的產能淘汰,同時促使存活下來的企業引進新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結果傳遞到終端電價上,才能形成市場意義的降價空間,并真正“良性”降價。

  政府和監管部門應該正確引導公眾對電改的期待,不切實際的降低電價的承諾不但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累加,更可能因意料之外的社會壓力傳導,而使改革進程偏離、影響改革成敗。

  市場化,做比說更給力

  1996年3月29日,美國率先在紐約商業交易所中引入電力期貨交易,接下來的數年里,英國、德國、法國、波蘭、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根據需要相繼建立了電力交易市場,可以說建立電力交易市場是全球電力市場化改革的趨勢。

  此前,阻礙我國電力市場化的最大障礙是行政計劃管制,包括項目核準制、價格審批制、年度計劃電量分配制。這種體制存在明顯弊端,近20年來,電力需求增長不確定性較大,使得國家集中決策審批的方式難以適應,項目核準制剝奪了電力企業分散決策權和發展的部分自主經營權。價格審批制鎖定了電力生產發、輸、配、售各個環節的價格,年度發電計劃分配又鎖定了上網電量,發電企業自然喪失了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價格不能波動,電量不能自主營銷確定,電力項目不能自主決策,推進電力市場建設自然舉步為艱。

  電改9號文明確提出,建立相對獨立、規范運行的電力交易機構,推進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目前建立的31家電力交易中心,為電力供需兩側市場的有序開放及“多買多賣”市場格局的形成創造了必要條件,為提高電力市場競爭公平性與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徑,對電力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

  不過,這31家電力交易中心,目前主要由政府牽頭搭建市場平臺,讓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自由協商或集中競價敲定中長期合同電量,電網企業負責輸送電力并收取過網費,這種方式應該說對電力市場的認識和操作還過于簡單。

  未來電力交易中心的發展,還應牢牢沿著市場化的改革初衷,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規律,主動樹立符合市場要求的理念意識。首先,要以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為目標,按照“統一市場、兩級運作”的方式,推動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場規則和運作機制,用市場化方式解決矛盾和問題,減少各類行政干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其次,要創造條件發揮電力交易中心的作用,積極擴大市場化交易規模,活躍市場交易,促進各方共贏,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最后,要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進一步明確交易中心的工作流程和職責界面,健全交易平臺功能,建立完善適應市場運營的運行機制,保障交易中心發揮應有功用。

  “盲目市場化”也是一種病

  在很多人看來,新成立的北京、廣州兩個電力交易中心的作用相當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然而,電力交易相對股票交易來說有其特殊性,除了交易,還要考慮電網的安全,切不可同日而語。

  電力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電力產品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9號文也明確指出我國深化電改應堅持保障民生的原則。因此,在改革實施過程中,既需要推動市場競爭,又需要充分考慮企業和社會的承受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

  參考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經歷,我們發現,在發展中國家進行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是不可行的。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有一些先天不足,比如法律不夠完善、投資環境不佳、政府管治能力不足等因素,監管部門和私營企業都需要時間來學習和適應。所以中國電改需要平穩過渡,制定切實可行的、分階段有重點的實施計劃。

  正如經濟學家劉紀鵬所言,電力改革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停滯不前。一方面,要避免陷入“盲目反壟斷”和“盲目市場化”的誤區。這既忽視了電力自然壟斷的特點,也沒有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電力產品。另一方面,在改革方法論上,必須從中國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安全出發,像大船掉頭那樣平穩地在市場化的海洋中實現路徑轉型,助推電力企業乘風破浪。

  因此,未來電力交易中心的發展,要在計劃與市場雙軌制下循序漸進推進各項改革實施,避免價格劇烈波動和利益格局大幅調整。一方面,逐步放開發用電計劃,電量比例根據改革進程逐步擴大。初期可通過計劃電量調整,實現電力電量平衡,隨著放開電量逐步擴大,逐步建立市場化的偏差電量調整機制。此外,考慮到我國清潔能源快速發展、電網安全運行矛盾突出、技術條件尚待完善等國情特點,市場建設初期適宜以中長期交易為主,以保障市場成員長期發用電需求、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隨著市場機制、技術條件等完善成熟,再逐步推進現貨市場建設,發揮調節實時平衡、保障安全等作用。

  “抓住耗子才是好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