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峽售電 | 0評論 | 4760查看 | 2016-08-29 14:44:00
隨著(zhu)新一輪電(dian)(dian)(dian)改(gai)的(de)(de)(de)推進,除(chu)了居民用電(dian)(dian)(dian)等保(bao)障(zhang)性服務繼續沿用政(zheng)府定價,過去由(you)電(dian)(dian)(dian)廠發電(dian)(dian)(dian)、電(dian)(dian)(dian)網賣電(dian)(dian)(dian)的(de)(de)(de)格(ge)局(ju)將(jiang)(jiang)徹底改(gai)變,這將(jiang)(jiang)是(shi)一個全新的(de)(de)(de)市場(chang)。
在理想的情形下,整個行業隨之將會產生顛覆式發展。在發電側,風電、頁巖氣、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將更多地上網。在售電側,除了電網之外,將會有發電企業、民營資本等參與進來。而用戶的市場地位將發生逆轉,享受到更低廉的電價和多元化的服務。更長遠的角度看,中國的能源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革。
電力市場要形成“多買多賣”的格局,首先要核定獨立的輸配電價。從今年年初開始,深圳、內蒙蒙西相繼進行試點,此后又在貴州、云南等五省開始進行綜合電改試點。
從目前已經試點改革的地區來看,普遍出現了電價下降的現象。內蒙古發改委副主任王金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蒙西電網核定輸配電價后,核減的成本空間約26億元,“現在內蒙地區,大工業一年用電量達970億度,平均攤下來,一度電可降低2.65分”。
此前針對電網是否可參與競爭性售電業務,有很多博弈。此次的配套文件,明確了電網“可以”參與競爭性售電。
根據配套文件,發用電計劃也將放開,政府定發電量的時代將徹底過去。方正證券的一份報告估計,初步放開后,按照全社會5.5萬億的用電量計算,折合電費三四萬億人民幣,初期將有10%的電量得到釋放,電能市場的規模將在3300億左右。
毫無疑問,這個市場足夠大。“電改之后,整個電力行業生態會發生巨大改變,相當于從恐龍時代變成了哺乳動物時代,這里面機會太多了。”信達證券首席能源互聯網分析師曹寅說。
售電新藍海如何跨進?
售電側改革是新一輪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重點,也是備受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熱點,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是中發9號文明確的一項重點改革任務,在售電側方面,改革以后,民營資本可以投資或者直接成立售電公司,為民營資本進入電力行業提供了新的領域——創造了一片新藍海。
《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從售電側市場主體及相關業務、主體的準入與退出條件、市場化交易、信用體系建設與風險防范、組織實施等方面對這項改革做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特別是文件將售電公司劃分為三類,包括電網企業的售電公司,擁有配電網運營權的售電公司和獨立的售電公司,明確了同一供電營業區內可以有多個售電公司,但只能有一家公司擁有該配電網的經營權,并提供保底供電服務,獨立的售電公司不擁有配電網運營權,不承擔保底供電服務。明確發電公司及其他社會資本均可投資成立售電公司。擁有分布式電源的用戶,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服務行業,節能服務公司等均可從事市場化售電業務。文件的具體規定使一直懸著的社會資本如何進入,怎么進入售電領域的難題得以明確,社會資本的進入變成了可能,同時售電公司可操作、可落地,這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本輪電改中最大的難點和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文件明確:電網企業可以參加售電業務,此舉動大略相當于將石化雙雄引入加油站領域。這將使得今后的售電領域出現三類不同的公司,一個供電營業區內,只能有一家公司經營配電網(并且提供保底供電服務),但是售電公司數量不限。
售電側改革實施意見規定,獨立售電公司“不擁有配電網運營權,不承擔保底供電服務”。對售電公司的要求,售電側改革實施意見中提到“售電公司以服務用戶為核心,以經濟、優質、安全、環保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鼓勵售電公司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綜合節能和用電咨詢等增值服務。”這實際上也明確了售電公司可以以售電為基礎,向售電環節微觀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延伸以獲取最大的價值。
所以,對于那些想要分享售電市場的企業來說,與其他公司相比,他們不僅要擁有“電力業務許可證”,還必須在資產方面達到嚴格的標準。
在相關材料準備齊全之后,這些公司就可以向省政府進行“申請→公示→獲準”的三步流程,如果全部通過,就可以開始正式賣電了。
在未來,隨著市場的不斷演化,可能出現發配售一體化的電力公司;而配電和售電在某些局部領域也可能融合,形成配售一體化的電力公司,如園區類售電公司。而售電側改革實施意見提出的“擁有分布式電源的用戶,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服務行業,節能服務公司等均可從事市場化售電業務”非電力的能源公司進入電力行業,則為市場的豐富性不斷加碼,比如氣電或者熱電一體化,售電與節能服務一體化。
而互聯網+售電則是民間資本最為有希望的領域——售電側改革實施意見中提到的,“整合互聯網、分布式發電、智能電網等新興技術,促進電力生產者和消費者互動,向用戶提供智能綜合能源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意味著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原有的生產和消費,消費和服務之間的界限,實現分布式能源+用電設備+儲能,涵蓋發電、用電、節能并有可能延伸到需求側服務。
電改推進打破制度桎梏 能源互聯網迎發展機遇
能源互聯網是中國能源革命的發展方向。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完整的提出了能源互聯網的概貌,并了五大支柱:1)能源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2)將每棟建筑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近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棟建筑或其它基礎設施中使用氫或者其它存儲技術;4)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每一大洲的電力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以便能源能在各大洲之間達到供需平衡;5)將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及燃料電池電動車。能源互聯網是綜合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管理技術,將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種類型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石油網絡、天然氣網絡等能源節點互聯起來,以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的能量對等交換與共享網絡。
能源互聯網最終目的為實現能源的高效、民主、及時響應。我們認為我國能源互聯網發展依據的是一條政策主線—電力體制改革。2015年3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9號文),核心思想即是“放開兩頭、管住中間”,推動發售電側自由競爭市場建設。與2002年的5號文相比,本輪電改方案更為務實,暫時未考慮輸配分開和電網調度獨立,在兼顧電力市場化大方向的同時有利于降低改革阻力,提升了方案的可操作性。此外,文件的發布主體也由5號文時的國務院變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增強了本輪電改方案的執行力度。我們認為時隔十三年后中央再推電改,預示著中國能源革命將開啟一個新的篇章。
能源消費方式的進步反映了能源革命的演化路徑。具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我國目前正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升級的過程,即通過電改催生電能服務市場,結合互聯網技術擴大服務的范圍。從過去單一的節能降耗及信息化用能管理服務,向售電與能源供應、增量配網規劃與投資建設、可再生能源規劃與投資建設、電能質量與用電安全拓展,建設區域能源智能協調控制系統過渡。
我們認為電力作為一種商品,其生產和消費具有瞬時發生的特點,天然地具有互聯網屬性,是能源互聯網中能源流的主要部分。互聯網的核心在于用戶體驗,而良好的用戶體驗需要依靠與消費者互動來逐步改善,國內電力體制因電網企業的壟斷地位,使得發電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直接溝通渠道被阻隔,導致發電企業無法對用戶需求做出及時反應,從而無法實現能源互聯網“高效”、“民主”的能源消費屬性。而能源互聯網的核心目的,就是實現能源流和信息流的雙向甚至多向實時交換。因此我們認為,電改政策落地是能源互聯網建設中最關鍵的一環。隨著改革推進,體制桎梏將被徹底打破,能源互聯網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能源互聯網的建設推進也將重構整個能源供給及消費的模式,實現徹底的能源革命。
大潮來襲 能源互聯網時代真正降臨
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時代真的來了,能源進入了互聯時代。也再次表明未來真的是售電公司(售能公司)的市場。真正的能源互聯網應該是多種能源形式通過互聯網的大數據及技術創新實現互聯互通,最終目的是要達到資源優化利用和配置、能源效率的最佳利用并實現價值最大化。
能源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