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無所不能 | 0評論 | 6724查看 | 2017-08-04 14:57:05
上個(ge)世紀90年(nian)代起,德國(guo)就(jiu)開始推行能源轉(zhuan)型政策。到2015年(nian),德國(guo)的(de)(de)可再(zai)生能源發(fa)電(dian)(dian)量(liang)占總發(fa)電(dian)(dian)量(liang)的(de)(de)比例達到了(le)30%。與此(ci)同(tong)時,經(jing)過十幾年(nian)的(de)(de)發(fa)展,德國(guo)目前已經(jing)形(xing)成了(le)基于現貨(huo)(huo)、期貨(huo)(huo)、遠期及平(ping)衡能源市(shi)場的(de)(de)完善電(dian)(dian)力市(shi)場體(ti)系。
當前,我國正處在能源轉型和電力改革的過程中,德國作為世界能源轉型的先驅者,是否有一些經驗可供我們參考?德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協調各方利益?讓我們頭疼的棄風棄光問題在德國又是如何解決的?
帶著這些疑問,無所不能記者7月28日下午參加了一場關于德國能源轉型的交流會,聽德國能源署署長安德烈亞斯·庫爾曼分享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之談。
德國的最大錯誤,就是光伏補貼持續時間太長
在招標電價之前,德國“能源轉型計劃”以20年固定價格收購個人或公司提供給電網的光伏電量。2013年,德國可再生能源財政直接補貼達到180億歐元,2016年更達到了250億歐元,這成了德國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
庫爾曼在交流會上總結說:“德國可再生能源革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光伏補貼持續的時間太長,補貼削減速度太慢。”
為解決這個問題,德國政府在2015年開始改變可再生能源固定電價補貼制度,推出招標電價制度,讓市場來確定電價。招標電價實行一年半的時間,德國可再生能源電價下降了10%-20%,居民用電價格2015年也首次出現下降。
電價招標制度,即讓企業通過競爭來確定電價。實行電價招標前,政府會確定一個補貼額度,企業申報需要多少補貼。庫爾曼解釋,在電價招標后,有一家海上風電企業報出了零電價。這家企業認為,到2025年建成海上風電場時,生產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隨著電力市場的完善,電價到那時將回到高位,基于此這家企業認為即使是“零電價”,仍然有盈利空間。
庫爾曼直言:“通過電價招標,我們才發現原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可以這么低。”
中國電力市場可以借鑒德國和歐洲經驗
德國電力市場建設起步比較早,在1998年電改初期,德國的9大電力集團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全國幾乎100%的市場份額,壟斷跡象明顯。德國選擇一步到位,開放電網直接進入電力零售競爭市場,賦予所有終端用戶自由選擇供電商的權利,經過不斷試點和調整,德國電力市場在2000-2005年間已基本完善。
電力市場化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價格調節作用,企業為了獲得更高利潤,將自覺創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棄風棄光率。
庫爾曼說,實現市場化之后,發電質量問題是企業自己的事情,質量低發電量少,倒霉的是企業自己。政府招標的是容量,而不是發電量,企業拿到標之后,巴不得多發一些電,相應地,企業自然會想辦法降低棄風棄光率。
目前德國有超過1100家售電公司活躍在電力市場,電價在買方和賣方的博弈之間取得平衡。庫爾曼說,目前德國電力現貨市場15分鐘一個電價,完全靠市場來調節。
“電價招標”和“電力現貨市場”從發電和售電兩個環節建構起德國的電力市場。在發電環節用招標電價取代固定補貼,讓發電公司之間形成競爭,電價越來越低,同時在售電環節完善現貨市場,開放零售市場,提供電力用戶供電選擇權,電價隨市場供需情況變動。
對于中國目前的電力市場化改革,庫爾曼坦言,在建立電力市場時,有人會獲得利益,有人會損失利益,利益參雜進去,肯定會有阻礙。
庫爾曼認為,中國建立電力市場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還需要一段時間,好在歐洲的電力市場可以給中國做一個樣板。
補貼和市場保證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
庫爾曼說,德國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初,各界都議論紛紛,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如何解決?
以太陽能發電為例,由于對天氣環境的依賴,太陽能發電量會強烈波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證供需平衡、確保供電穩定?
庫爾曼認為這完全不是問題,因為目前的太陽能發電技術已經可以應對突發性天氣狀況。庫爾曼舉了一個例子。2015年3月20日德國日全食,當天太陽“輻射”以極快的速度下降,又以極快的速度上升。
之前大家預言:此次日全食德國會出事,德國電網會繃不住,會出現大面積的停電……但其實當天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緊急措施也沒用上。日全食過后的幾秒鐘內,太陽能發電量迅速回升,沒有影響正常供電。
庫爾曼認為,就算光伏發電難以覆蓋用電峰值,德國還有傳統能源儲備可以應對。德國天然氣儲備充足,夠全國使用3-4個月。
德國核電占比最高時曾達25%,但目前政策已明確2022年要退完,2023年起將沒有一度電來自核電。
去年德國政府還表示將在2050年前,停止全部燃煤發電站的運行,以保證實現其氣候目標。同時,德國的新能源市場競價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市場化消納機制,保證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上網。德國的新能源發電按照零電價參與競價,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貼,以保障優先上網。
這意味著,當新能源出力高時,電價將下降,甚至出現負電價。在這種機制的調節下,德國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增長。
德國能源署預測,到2035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占比約在55%-65%之間。
數據顯示,今年4月30日當天有85%的電力消費來自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水電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當天時間12時,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計5573萬千瓦,占當時用電負荷(5820萬千瓦)的95.76%,相當于全德國的用電幾乎全部由可再生能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