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 | 0評論 | 4817查看 | 2016-08-10 16:23:00
火電負荷率大幅下降,水電、風電、核電、光伏等新能源瘋狂上馬,發電利用小時數急劇下滑。發電企業正在面臨新一輪的“寒冬”洗牌。
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即將開工建設4臺百萬千瓦火電機組的常樂火電廠正在進行最后的準備。如無意外,該項目將于8月正式開工。瓜州縣縣委書記宋誠表示,這個由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主導、總投資134億元的項目,對瓜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然而,有專家分析指出,這是當地政府和企業為了GDP,進行的電力投資!
當前,甘肅電力裝機已嚴重過剩,總裝機容量約50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超過2000萬千瓦,市場消納(含跨省外送)卻不足3000萬千瓦。火電機組均面臨輪停狀態,棄風棄光現象嚴重。此外,已實施的大用戶直供電,電價一度壓到了0.15元/千瓦時,突破了火電廠的邊際成本。
這僅僅是當前全國發電端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市場疲軟、產能過剩、政策調整等各種不利因素交織疊加。發電企業盲目投資的沖動依然不小,利潤結構過度依賴煤電,地方保護問題依舊突出。加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全面鋪開,改革的壓力也快速集中在了發電企業身上。
“發電行業正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拐點,”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喬保平呼吁。
“年中考”玄機
相繼發布的各大電力公司半年報及年中工作會在整個7月輪番上演。
在這一輪“年中考”里,國電投是唯一實現利潤正增長的企業,半年盈利73.65億元,同比增長8.69%。而其他四家發電企業平均上網結算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發電量、售電量等較去年同期也普遍下降,降幅最大的則超過8%。
五大發電集團今年下半年的共同目標均是“降本保增長”。在他們看來,下半年電力市場仍將在降電價、降利用小時、低電量增長率、低負荷率的“雙降雙低”通道中徘徊。
6月29日至30日,國電集團公司在京召開2016年年中工作會議,率先拉開上半年的業績大幕。據喬保平透露,截至5月底,國電電源裝機已達到1.38億千瓦,其中,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重為49.9%,同比增加1.4個百分點;清潔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達到29.8%,同比增加2.6個百分點。全面落實節能環保和超低排放改造任務,脫硫、脫硝裝機占比均達到100%,實現超低排放機組共54臺2326萬千瓦。
他同時指出,當前形勢更加復雜嚴峻,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攻堅期和經營發展轉折期的“三期疊加”特殊歷史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產業政策發生重大變化,國資國企和電力市場改革加快推進,發電行業已面臨一個歷史性拐點。
面對業績下行趨勢,大唐集團公司總經理王野平表示:“今年以來,面對電力消費增速持續放緩,火電價格大幅下調,電煤價格低位波動,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等復雜局面,當前公司經營業績保持了較好的水平,但外部經營環境依然復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嚴峻。”
“可以看到,發電企業單純依靠擴張、增量的道路未來走不通了,必須要重新考慮企業自身的發展方式。如十三五時期的電力系統,將發生重大變化,多元互補、分布式、智能電網、微電網等新元素對于公共電網中的發電企業而言就是新的考驗。企業再也不能拿傳統的思維方式來迎接我們的十三五。”中電聯發展規劃部副主任、電力經濟專家薛靜向《能源》記者分析。
此外,從各家半年報也不難發現,電力行業投資過度的財務負擔也已成為多數發電企業的主要成本構成。許多電力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80%以上,投資效益明顯下降。固定資產雖然不斷上升,但是資產的收益率卻很低。煤炭價格過去兩年內下降了一半,發電成本應該大幅度下降,但這個效益基本被投資的財務負擔和發電設備達不到設計利用小時所吞噬。
“如果沒有煤炭價格的腰斬下降,我國的發電行業可能早就全面虧損、大面積破產了。電網企業的投資也是輸變電成本的主要構成,包括許多利用率很低的大項目投資成本。從發電和輸變電企業的資金利潤率看,我國電價已沒有下降空間。”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原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分析。
在他看來,電力行業盲目投資問題太過突出,已經成為造成我國能源成本高居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發電小時數的持續下降,電力行業產能的相對過剩,在市場放開、供需矛盾突出的情況下,發電企業的壓力是很大的。但是確確實實對于發電企業而言,接下來,他們將要面臨的不是一般的困難,而是前所未有的困難。”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對《能源》記者表示。
大限前的瘋狂
雖然2015年煤價下降,煤電企業效益還算不錯,但燃煤電價2016年下調3分錢,加之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下降,電力企業已然面臨新一輪經營的“冬天”。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7月13日公布的一份煤電報告稱,由于產能過剩,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放緩新燃煤電廠的審批。但已經批準的項目加上政策中的漏洞意味著中國在2020年到來前仍在以平均每周增加一個的速度建設新的燃煤電廠。
報告同時指出,我國北部和西北省份以及那些被指定為新“煤炭基地”的地區正在試圖盡快地批準或建設煤電項目。其中包括山西省、陜西省,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都是擁有巨大煤炭儲量、經濟依賴煤炭的地方。
與此同時,水電、風電等行業的代表也已經在抱怨燃煤電廠產能過剩的問題,燃煤電廠的大量增長將讓致力于非化石燃料的公司更難盈利,因為它們更容易從國有的電網公司獲得入網合同。
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云南、貴州等省份,這一現象愈發普遍。
“電力方面,黑龍江每年富余兩百多萬千瓦,山東每年缺口三百多萬千瓦。扎魯特到青州直流特高壓剛剛開啟,俄羅斯葉爾科夫齊-霸州、寶清-唐山特高壓等好尚無定論,規劃缺失,博弈嚴重,令人著急。”來自東北地區的一位電力從業者反饋。
另一位從業者的反饋也發人深思:“在東北,社會用電量勉強持平,而發電側狼多肉少,基數電量連年跳水。然而,在新電改中,發電企業持續單邊讓利,最低交易電價僅為現行標桿電價64%,對緩解冬季調峰困難而推行的深度調峰對肩負保民生的重任的熱電聯產企業傷害巨大,再加上核電風電優先消納的劣勢,造成該區電廠只能舉步維艱,慘淡經營。”
而在我國邊疆的另一端,限電現象亦是非常嚴重,裝機容量遠遠超過當地消納能力,部分企業相繼陷入虧損。
新疆一位年底前將有新機組投產的發電企業負責人透漏,今年新疆地區投產與在建的火電裝機共達3380萬千瓦(包括自備電廠和公用電廠),鑒于西電東輸的很多地區如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并不缺電的情況,企業前景不容樂觀。他還直言,發電機如印鈔機的年代已經過去。
而在前不久發布的《世界能源藍皮書: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16)》中也指出,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已連續3年大幅增長,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電力投資過熱導致的電力過剩局面正在進一步凸顯。
7月,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再次聯合下發《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作為新一輪電改文件六個配套文件之一的發用電計劃政策有望進一步細化。
這一縮減煤電機組發電計劃指標《征求意見稿》提出:對于2017年3月15日后投產的煤電機組,各地除對優先購電對應電量安排計劃外,不再安排其他發電計劃。新投產煤電機組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發電量,不再執行上網標桿電價。
“這就意味著明年3月15日之后,新建煤電機組將無法獲得發電計劃指標,即無法獲得政府保底性的上網標桿電價。所以導致現在全國各地區電企都加班加點,趕工期,想要這一政策實施前分到最后的紅利。”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電力專家陳宗法對《能源》記者分析,“政策的意圖本身是遏制,是好的,但被企業鉆了空子。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年火電項目大干快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非理性擴張
我國能源經歷了高速增長階段,2002年到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