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風能 | 0評論 | 4866查看 | 2016-09-13 11:10:52
小(xiao)時候,我們(men)都學過《寒(han)號鳥(niao)》的(de)課文。其他(ta)鳥(niao)在秋天(tian)(tian)忙(mang)著搭窩時,只(zhi)有寒(han)號鳥(niao)得意洋洋地展示羽毛;其他(ta)鳥(niao)到(dao)冬(dong)天(tian)(tian)有了溫暖的(de)家,寒(han)號鳥(niao)卻只(zhi)能(neng)在寒(han)風(feng)中嘆息。簡(jian)單的(de)故事影射深刻(ke)道理,提(ti)醒(xing)我們(men)不(bu)能(neng)只(zhi)顧眼前,更要把握未(wei)來。一個國家的(de)發(fa)(fa)展亦是如(ru)此。中華民(min)族如(ru)果不(bu)能(neng)放(fang)眼長遠,就(jiu)無法(fa)實現偉(wei)大(da)復興。發(fa)(fa)展可再生(sheng)能(neng)源(yuan),就(jiu)是把握未(wei)來的(de)最佳行動,投資可再生(sheng)能(neng)源(yuan),就(jiu)是投資未(wei)來。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初全球已有173個國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146個國家出臺了支持政策。其中丹麥提出到2050年全部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德國提出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全部能源消費的60%。每一次能源革命,都造就了新的世界秩序。在第一次能源革命中,煤炭代替了薪柴,大英帝國抓住了機遇,稱霸全球;在第二次能源革命中,油氣代替了煤炭,美國借勢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如今,各國正在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搶占新一輪能源革命發展先機,中國只有緊緊抓住時機,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環境保護的需要。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是導致霧霾等環境問題的罪魁。100年前,在倫敦被稱為“霧都”時,英國煤炭消耗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與今天的中國極為相似,高達70%。為摘掉這頂帽子,英國耗費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擺脫煤炭,進入油氣時代。如今,“倫敦霧”變成了“北京霧”,但中國無法沿襲英國老路,歷史不會為我們留下太多喘息的時間。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能源需求,中國若想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以現在的能源結構與排放強度,對環境和資源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中國只有跨越油氣時代,直接進入可再生能源時代,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低碳、綠色、可持續增長。
可再生能源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極。中國經濟不能總靠“賣襪子”“賣鞋子”去支撐,而應通過發展高端制造為基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來實現經濟增長。可再生能源作為技術密集型戰略新興產業,從業人數眾多,投資拉動力強。在就業方面,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超過810萬人,到2030年將達到2400萬人。在投資方面,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顯示,2016年至2040年間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將超過52萬億元人民幣,“十三五”期間,僅中國風電一個產業的投資規模,預計將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為實現上述目標,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健康成長,政策支持至關重要。一方面,穩定而持續的政策能夠避免傳統能源對產業格局所產生的鎖定效應,通過拉動市場投資,推動技術進步,提高開發效率,減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障礙。另一方面,補貼政策能夠糾正市場失靈,“補貼”確切地說是對可再生能源環境經濟效益的補償。例如通過建立綠色證書交易制度,要求火電企業購買綠色證書,將其環境內部成本外部化,建立更加公平的電力市場,使可再生能源產業逐漸具備優于傳統能源的競爭力。
可再生能源產業可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若想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的潛力與優勢,推動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就不能只眷注眼前利益。能源決策者和企業家們要具備一點高遠的濟世情懷,肩負責任,敢于擔當,就如黑格爾所言,“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