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 0評論 | 4715查看 | 2017-03-20 09:33:41
許多人(ren)都在關(guan)心,在氣候變化問題(ti)上(shang),美國總統特朗普(pu)的(de)當選對(dui)綠(lv)色(se)發展(zhan)而(er)言意味何如(ru)?然而(er)氣候變化議(yi)題(ti)不(bu)僅遭(zao)到特朗普(pu)質疑,幾(ji)乎所有的(de)科學家也都沒有說這(zhe)件事情(qing)是“板上(shang)釘釘”的(de),還是存在爭議(yi)。不(bu)過發展(zhan)轉型(xing)卻(que)是在幾(ji)十年來(lai)一(yi)直不(bu)斷由課(ke)題(ti)創新、技術創新來(lai)推(tui)動的(de)。
實際上,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是發展轉型、增長方式的轉型,能源系統的轉型以及消費模式的轉型,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而逆潮流而動是做不到的。
增長方式和消費轉型
發展理念的轉變,要追溯到1972年的第一次國際環保大會--斯德哥爾摩大會。在彼時各國已經認識到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代際的和空間上的不公平等問題。
保護和發展到底哪個優先?當保護和發展發生矛盾時,優先的是保護。為此,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之后,發達國家的環境逐步改善。在1972年之后,發達國家出現大的發展轉型,包括美國,其能源消費和溫室排放也出現大幅度下降。這種轉型,首先是來自于增長方式的轉型。
到近幾十年來,能源技術的變革和革命加速了應對氣候變化協議的達成:譬如太陽能技術實現了電價從一度電從幾十美元到幾個美分的轉變,這樣的技術實現是《巴黎協定》能夠達成的一個因素。
其二是消費的轉型。在以往,覺得吃得多、住得大是好事情,現在的消費方式則是吃得少一點、吃得精一點;過去以坐車為榮,現在騎著自行車去上班則有人點贊,荷蘭的首相騎自行車上班、丹麥的首相騎自行車上班,這反映了從不健康的消費到健康的消費已成為一種時尚的變遷:綠色消費,說是信仰也可以,說是理念也可以,然這種綠色消費的理念,就像春天一樣,說來的時候就突然一下來了。
在中國,能源轉型已初見成效。2012年后,中國煤炭消費已經連續4年下降,差不多下降4億噸。在2014年時,曾估計到2020年大概需要52億噸標準煤,現在則認為46億或48億噸標準煤就可能足夠。
與此同時,國內在能源理念上也發生較大變化:在過去,能源戰略的要求是“穩定、安全、經濟、高效”,現在則是“綠色、低碳、安全、高效”。這是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將綠色和低碳放在首位。
能源轉型成為大國領袖們的共識
到21世紀之后,綠色發展、綠色轉型更成為主旋律:每個國家都在討論綠色轉型,而美國是綠色轉型的引導者,特別是硅谷的精英,推出了大量技術和理念,令綠色增長改變世界。
譬如在美國的清潔能源方面,最典型的是從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上臺開始(2009年),到他結束任期時,美國的頁巖氣產量恰恰翻了一番,超過我們現在油氣生產的總量。
再譬如日本,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能源專家都認為日本會轉向煤炭經濟,但日本堅持了包括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其國家體量雖小,但光伏的裝機量和中國差不多。為此,日本目前在燃燒電池汽車、還有混合動力汽車方面屬于領先,且其創新朝著綠色的方向在發展。
因而,能源轉型成為大國領袖們的共識。中國領導人所提出的是提倡全球能源互聯,提高清潔電力的比例,并且倡導能源革命。
同時,當企業家們從事能源轉型時,我們看到了希望。企業從事能源轉型,把科學家的理念和技術轉變成一種市場,誰走在前面,誰就會引領未來;而在后面的就會成為一個跟隨者。但逆潮流而動是做不到的。因而雖然許多人擔心特朗普會對目前的格局造成改變,我認為不會如此。
美國和中國一樣,都是國際化的最大的受益者,沒有國際化就沒有美國的現代化,同樣沒有國際化、也沒有中國的現代化。目前,雖然美國已經完成了現代化過程,但中國還有30年~50年的時間需要完成這個現代化的過程,而兩個大國都會推動全球化進程。
與此同時,能夠在全球化中令各國相連的就是發展轉型,而氣候變化是一個特別好的由頭。氣候變化是世界發展中的一個催化劑,或者一個酵母,雖然其本身沒有那么重要,但是它發揮的潛能特別重要。
為此,雖然在政治上每個時代可能都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不過中美的企業家和學者一直從事著比較務實的合作,大家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會找到一些解決的辦法,在“蜜月期”也會保持冷靜。
目前,中外在學術合作和交流方面都在照常進行。雙方的企業家、科學家,會推動著我們雙方朝著較為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對此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