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周末 | 0評論 | 6828查看 | 2015-12-10 17:23:54
電改三十年,中國曾經歷過烈火烹油的大干快上,體制羈絆下的舉步維艱和令人惋惜的十年靜默。如同當年“二灘棄水”成為改革的導火索一樣,頻繁爆發的霧霾等環境問題,成為倒逼新一輪電改起航的重要推手。
“千呼萬喚始出來!不過,貌似需要配套文件的配套文件。”
2015年11月30日,備受關注的電改9號文六個配套文件公布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新業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
今年3月底,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稱9號文)。從9號文定稿到配套文件問世,歷經了7個多月,足見其中艱難。
針對此輪電改,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要求有關部門研究頂層設計和重點推進方案。此次最核心的六個配套文件,亦是在今年夏天多次放風說要出臺,但也順延了4個月后才公布。
了解中國電力改革歷史的人對此并不奇怪,電改一貫路途艱辛。
“兩分錢”集資辦電
通過集資辦電,到2002年廠網分開時,地方所有的發電容量已占據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的50%以上。
業內往往將9號文視為2002年電改5號文(《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延續。
5號文,開啟了中國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但2002年的改革并不徹底,本來電改方向定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離、競價上網”。但5號文之后,僅實現了政企分離、廠網分開和不完全的主輔分離,在發電側引入競爭機制。與真正的市場化距離遙遠。
事實上,在距離2002年第一輪真正意義上的電改之前,從1985年5月頒布的《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下稱《集資辦電規定》)開始,針對電力的改革鋪墊就開始了。
在那之前,從1970年到1987年,中國連續18年缺電。當時國務院已經意識到“一家辦電,大家用電”的模式不可繼續。
“中央一直在想辦法如何解決投資問題,就是沒錢。1985年,經過各方研討,出臺了‘集資辦電’政策。”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經濟運行分析師薛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根據當時的政策規定,集資辦電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集資擴建、新建電廠,二是賣用電權,將這部分資金作為電力建設資金。1985年,國務院還同意,在華東地區實行每度電征收二分錢作為電力建設基金,用于投資辦電。從1988年1月1日開始,“二分錢辦電”的范圍從華東變成全國。
在“二分錢”的基礎上,各省市區又出臺了征收二分、三分、四分不等的地方辦電基金。
電力建設資金征收直到2000年12月31日截止。歷經13年,經中國投資協會地方電力委員會統計,包括地方出臺征收的資金在內,全國共征收到電力建設資金750億元。當時的三峽、二灘水電站建設都利用了這筆資金。
這個時期,高耗能的化工廠、有色冶煉企業也發展起來。“他們也要用電,但當時沒有那么多電,這件事報到中央,中央也沒好辦法,后來干脆讓它們自己建電廠,就允許企業建自備電廠,自發自用。”薛靜說。
從1985年開始,中國相繼成立了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1988年成立了國家能源投資公司。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紛紛成立能源、電力、能交、信托等投資公司,如遼寧能源投資總公司、皖能投資公司、申能電力投資公司(申能集團公司)等。
1988年,水電部被撤銷,成立了能源部,并建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1993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能源部將電力聯合公司改組為電力集團公司,組建了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五大電力集團。并且在這一年,又撤銷了能源部,重新成立了電力部。
到了1996年底,國務院決定撤銷電力部,組建國家電力公司。至此,在2002年廠網分開之前,國家電力公司都作為國家授權的投資主體及資產經營主體,經營跨區送電和國家電網的統一管理。
通過集資辦電,到2002年廠網分開時,地方所有的發電容量已占據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的50%以上,而這些電力裝機主要歸功于那“兩分錢”。
“二灘”現象 倒逼電改
“由此,二灘棄水成為加快西部電力向外輸送與改革電力體制的重要動因。”
集資辦電時期,中國還引進了海外投資,值得一提的是二灘電站的建設,“二灘電站是2002年電力改革的前奏。”薛靜說。
1987年,二灘電站獲得國家立項批復,并開始施工準備。總投資需要200多億,靠中國當時的財力肯定不夠,必須利用海外資金。為了吸引海外資金,要給一些優惠條件,當時的條件就是保證電站建設后,電量全額收購上網,而且規定了一定的年限。
1991年6月,世界銀行董事會通過了對二灘7.8億美元的貸款,承包商所在的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都投了贊成票。第一期貸款3.8億美元,還貸期限寬限到9年,分兩期撥付,也減少了利息支出。這之后,二灘又從世界一些金融機構融資,總共引進外資10.789億美元。
按照世界銀行規定,使用其貸款的工程必須實行國際公開招標。1991年8月,中標的意大利英波吉諾公司和托諾公司牽頭意、法、中聯營體,負責修建大壩;德國的菲利普·霍爾茲曼公司和霍克蒂夫公司主導的德、中聯營體,負責修建地下發電廠房。當時的二灘電站建設工地上,聚集了全球43個國家的600多名外籍人員,儼然一個“小聯合國”。
在二灘建設過程中,世界銀行提出了種種規范和要求,由此改寫了中國水電建設的模式。“他們那種方式,成本降低了一半都不止,質量還很高。”薛靜說。
直到1998年7月,二灘一期建設完工,第一臺機組開始發電。1998年8月,在國家電力公司的主持協調下,二灘公司與四川省電力公司、重慶市電力公司重新簽訂了《電力電量購銷合同》。根據該合同,二灘電站在1998-2000年間的合同上網電量分別為9.8億、66.3億、93.1億千瓦時。
但其后,二灘實際的上網電量卻非常低。據《人民日報》報道,1998年和1999年二灘的實際上網電量僅為7.5億千瓦時和49.84千瓦時,棄水電量分別達15.6億千瓦時和81.16億千瓦時。投產兩年,二灘累計虧損已達12.5億元。
如此低的上網電量,其背景是當時中國經濟的低潮。
“當時大量的投資進來,地方政府、民資、外資都進來了,電源建設發展速度很快。但到了90年代后期,供過于求。”一位參與改革的電力大學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根據南方電網旗下雜志《南方能源觀察》報道,1999年4月1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到四川西昌觀看衛星發射,活動結束后再次到二灘水電站考察,獲悉二灘投產就面臨虧損,極為重視。回到北京后,他把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找去,問他,“現在一邊用煤發電,一邊卻建好了水電站把水白白放掉,這種做法不可理解,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會這樣做?”
曾培炎解釋,二灘水電站的電送不出去,既有電網瓶頸的問題,也有電力體制上的原因。當時,西部地區電力負荷低,大型電站電力地方難以消納,而各省電網互為獨立,都愿意先用本省的電。
江澤民聽了以后說,你們要想辦法解決二灘電力送出問題,現行電力體制必須進行改革。曾培炎事后說,“由此,二灘棄水成為加快西部電力向外輸送與改革電力體制的重要動因。”
當時還有諸多學界、政府官員、媒體都對“二灘現象”發聲。在業內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是“令人沮喪的電力改革”,這是2000年5月5日,時任國家計委基礎產業司電力處處長的王駿在《經濟學消息報》上發表的文章。王駿曾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方案起草人”之一,2014年5月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任上被立案調查。
根據《南方能源觀察》的報道,2000年,中央開會討論“十五”計劃后,朱镕基6月13日在“二灘水電站有關情況”上批示:“造成如此大的浪費,主要是電力體制改革之后,必須改變省為實體的現狀,實行跨區域設公司,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多發水電,限制火電,關停小電廠,這樣每年可能節約發電成本以百億元計。”
由二灘電站引發的關于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討論,就此開始。